查看: 177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4 15:00: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4-8-24 15:07 编辑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沟的炭。这句赞美陕北人杰地灵的民谣,开口赞颂的就是米脂婆姨。
        这段民谣,在陕西、北,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里的第三第四句说的是清涧县盛产石板,而先前的瓦窑堡即今天的子长县盛产煤炭。若是你去过清涧,那最深刻的印象应该就是石板,街道是用石板铺成的,房屋上边盖着的是石板,院子里的地面是石板,窖洞里的炕沿是石板,锅灶的表面也是石板,连存放粮食的柜子也有用石板做成的,这儿竟是一个石板的世界。原因就是清涧县周围都是石板山,就地取材嘛。瓦窑堡的煤炭,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当丰产期,对于陕甘宁边区经济上的支持,那功劳就很大很大了。总之,这两句,是说陕北地灵。头两句则是说“人杰”。
        在被沉重的山体挤压的陕北沟岔里,出奇的是这个地方偏僻而不荒落,贫困而不低俗。《米脂县志》云: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米脂的小米金灿灿、喷喷香,吃了使人健美、漂亮。
        陕北人对头一句的注释: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样算长得好呢?形容人长得好是“棱棱鼻子老花眼,浑身上下没拨弹”,意思是高鼻梁双皮大眼,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下乡时乡亲们补充说,北京中央警卫团和仪仗部队都从咱绥德拔兵哩!给陕北人挣足面子。
        “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怪哩!只有清涧溪河边的青石板可一层层揭开,正好给新窑上窑檐。陕北话“炭”指煤。子长煤好,据说用报纸就能引燃。
        绥德、米脂、清涧地面游走着一条有名大河:无定河,都说那地方水土好,桃花水——不知指春三月河水飘着桃花瓣,还是喝了那水脸色艳若桃花?下乡却听说绥米一带苦焦贫寒。有民谚佐证:穿得好嘛走得快,肚里头装些子酸白菜。
        绥德有名小吃叫油旋。做法是温水和白面(加少许盐、碱),和好醒一个时辰,在油案上擀为长片,抹上化开的熟猪油,边擀边拉薄,撒上葱花、盐、花椒粉,卷成面团,压扁成饼,上炉鏊抹猪油翻烙,待见火色后排入平鏊之下炉圈内烘烤至熟。其色泽金黄油亮,层层饼旋薄如羽翼,外酥脆里绵软,油香扑鼻。
        女老师请笔者吃油旋,还一盘子炒了七个鸡蛋,直吃得吃不下放筷子,老师一旁直叹气。当年那点出息!睡的不记,就记住个吃。
        因人文物产出名的四县,除了子长,统统属陕北最北的榆林地区眼下叫榆林市,当年因为贴近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太过穷困,连北京知青都没安置。
        现在不同了,黄土梁峁下有了煤,又有了石油,那里的人很快富裕起来。榆林北边的神木因全民公费医保闻名全国,多大的财政气魄!神华集团、上市公司……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真成了悠远悠远的传说……
        沿着七转八弯的沟岔和山路,有貂蝉出生地艾好湾叫貂蝉洞。
        来到米脂和榆林,听听男人和后生们夸米脂婆姨的酒歌,那可是一种享受:陕北的山来愉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均为白编自唱、现蒸现卖。
        陕北人长得帅气。从历史上说,米脂出过李自成,出过貂蝉。米脂的姑娘长得美,所以外嫁的多,人称“丈人县”。在生活困难的日子里,由于外嫁的姑娘寄回来的钱比较多,“外汇”收入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从陕北的民歌信天游上看,直接唱到米脂女子美丽和陕北女子美丽的就不少,如:“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米脂的婆姨实在美”,“毛格闪闪的眼睛粉格丹丹的脸,米脂婆姨赛天仙”。从美术的角度说,陕北人的面孔,多半有棱有角,画家喜欢画,好画,也容易画得好。尽管陕北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地方(当然,现在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这里的人们,仅仅从肤色脸面上去看,却往往难于断定是否能吃饱吃好。即在年成不好的时候,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岁月,一般人看上去也还比较健壮,脸上常带一层红润。陕北特别是米脂的姑娘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有文化,贤惠,延安时期,米脂曾是陕北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解放初绥德师专的毕业照片一定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
        总之,陕北这地方,出美女,出帅哥。
        陕北人历史上不以大米白面为主要食物。陕北人吃的是杂米、杂面、杂豆。杂米,不包括大米,主要指小米、硬黄米、软黄米、包谷米、高粱米,等等。杂米可以煮粥,可以蒸饭,可以制糕,可以酿酒,在陕北人的饭食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杂面,不包括小麦面,主要指荞麦面、豌豆面、绿豆面、黑豆面,等等。典型的杂面是一半豌豆面一半小麦面的混合体,就叫杂面。在掺入沙蒿等添加剂后,用杂面制作的面条,薄如纸,
        长如带,韧性好,有咬头,带一股豆味香,其实很好吃,比单纯的白面更好吃。杂面还可以做“抿夹”。用一种专门的“抿夹床”,架在锅上,水开后,通过这个床子,将杂面团压成寸把长的小圆条,煮熟后即成抿夹。也是一种面食。一般浇羊肉汤吃。陕北人用豆类可以制作出多种饭菜:以绿豆粉浆为汤,加入大米、黄米、豆腐丁、牛肉丁等制作的,叫粉浆饭;将黑豆捣扁,与大米、小米和各种豆类共煮成粥,叫钱钱饭;还用扁豆做凉粉或油粉,用小豆、豇豆等制豆泥包子、烙烧饼,等等。钱钱饭由于煮有捣扁的黑豆,豆香浓郁,若是在麻油汤里煮成,更加香甜可口。总之,陕北盛产杂米、杂面、杂豆,陕北人也便粗粮细作,花样翻新,大量食用杂米、杂面、杂豆。
        杂米、杂面、杂豆,总起来就是杂粮。过去我们把大米、白面叫做细粮,杂粮叫做粗粮,并且以细或粗作为优与劣的的标志,认为细粮当然好,粗粮当然不好。这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活富裕与否的一个标志。然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们从仅仅填饱肚子到寻求食物的营养与美味时,将会发现,其实杂粮往往含有更多的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人体必须的营养分,并且带有细粮所没有的多种色、香、味,用现代的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许多杂米、杂面、杂豆,都是美容食品、减肥食品、保健食品。杂粮是个宝。现如今,陕北的杂米、杂面、杂豆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那包装上赫然写着“陕北名贵杂粮”等字样。真是又有名,又珍贵。
        小时候常常吃到外婆和母亲做的黄米糕、钱钱饭、杂面和抿夹,觉得很好吃。现在还喜欢吃这些用杂粮精心制作的食品。这些食品应该从陕北引进到西安来,引进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去。只要坚持粗粮细作的原则,并且注意推陈出新,相信这样的健美食品是会受到普遍欢迎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美女和帅哥也会越来越多。你试着吃吃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10
发表于 2014-8-25 20:41:54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分享了


9
发表于 2014-8-25 07:37:40 | 只看该作者
[attachimg]940015[/attachimg

国旗.gif (204.81 KB, 下载次数: 34)

国旗.gif
8
发表于 2014-8-24 23:29:2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我老婆就是榆林人
7
发表于 2014-8-24 23:22:12 | 只看该作者
   好相片,好文章
6
发表于 2014-8-24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4-8-24 20:08:13 | 只看该作者




分享这样的美图,有不一样的感受!  
           
4
发表于 2014-8-24 17:25: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美图介绍!
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5:4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4-8-24 15:48 编辑






































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4 15:37:24 | 只看该作者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庄园大门极为窄仄,仅容两人并肩或者一辆马车进入,大门上方是姜耀祖的亲笔题词:大岳屏藩。这四字巧妙嵌入姜氏父子的名字,又有依恃高山来抵御入侵者之意。左首一行小字:姜耀祖建并书。右首小字为:光绪丙戊孟冬之吉。
        直通大门的是一条砖砌甬道,呈九十度转弯向上进入庄园。甬道两侧有砖砌台阶,供人行走,而甬道则较平滑,一来马车可以直接进入,二来如遇雨天,雨水可以沿着甬道直接排出庄园。
        甬道尽头是一间水房,内有33米深的水井,至今活水不断。水井右侧有一个白石砌的大水槽,打上井水后倒入这里蓄水。紧靠蓄水池又是一个较小较浅的水槽,是洗衣之处。水房有两个瓦窗,铜钱的镂空花饰,夸示主人的雄厚实力,另外通过这两个瓦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园外的一举一动,也可以通过瓦窗的窗眼,向外射击,抵御入侵者。水房的地板装有排水装置,先进而科学。
        水房的另一个功用是放置轿子,轿子抬到这里,一般不再进入。房顶建有横梁,用来将轿子吊起,防止发潮。另外,水房的内壁有两个小洞,目测很深,据说是庄园主人藏宝之处,土改时期被政府收没。这位姜姓地主居然把宝贝藏到一个不起眼的水房里,真是出人意料,不过既然被人发现,说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仅仅一个水房就有这许多讲究,让人叹服之际,心生更大的期待,知道更多的惊喜还在后面。而沿路随处可见栓马环,可见庄园主人的财大气粗。
         结构布局
        第一层是下院,院前以块石砌垒,高达9.5米的挡土墙,上部筑女儿墙,外观犹若城垣。姜氏庄园道路从沟壑底部盘旋而上,路面宽4米,中间以石片竖插一则作为车马通道,二则为雨雪天防滑及排泄洪水。寨门为拱形石洞。寨墙正立面镌刻主人亲笔题写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字体工整大方,苍劲有力。穿寨门过涵洞即到达下院管家院,其建筑为三孔石窑,坐西北向东南,两厢各有三孔石窑,倒座是木屋架、石板铺顶的房屋。大门青瓦硬山顶,门额题“大夫第”,门道两侧置抱鼓石。正面窑洞北侧设通往上院的暗道。在下院外,寨墙北有一石拱窑式井楼,高5米,东西宽4米,井深33米,井壁皆用石块盘旋垒砌而成,水源引至山脚,水质甜美爽口。井楼内安置有手摇辘轳,不出寨门即可保证用水。寨墙最高处砌有炮台,形若马面,用来扼守寨门。
        穿洞门可直插中院。正对中院门而耸立的高8米、长10米的寨墙,将庄园紧紧围绕,并留有通往后山的门洞,上书“保障”二字石刻匾额。姜氏庄园中院坐东北向西南,青砖石墙,雀替,驼峰,五脊六兽硬山顶,门额悬挂“武魁”匾,以炫耀祖上有人曾中武举之绩。大门两侧各有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浮雕“福寿”图案。门内是水磨青砖影壁月亮门,上有琴棋书画,姜太公钓鱼等人物,寓意主人情操高雅,好事不断,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
        院内方形石板铺地,倒座有石板铺顶的马棚,特别是马槽雕琢非常精细,令当代石匠叹为观止!院中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另附带有小耳房,瓦筒卷棚,雕镂窗棂,既精巧又大方。厢房两侧各有通道,可直接与东西两侧仓窑、碾磨房和通往后山地洞相连。每孔仓窑内有12个大石仓,每石仓可存粮50余石。中院主要是账房和客人居住的场所。
        下院是陕北典型的窑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门制作精细,“大夫第”木雕巨匾气势夺人。中院大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上书“武魁”二字,以炫耀主人叔父武举之绩。入门后东面厢房对置,拾阶而上至上院,正面垂花门制作甚为考究,青瓦卷棚顶,四柱双层门,雀替、浮雕等制作考究华丽。“武魁”门匾再次显赫。进入垂花门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工艺精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