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周六,多云间晴。骑行第二天。今天原计划实施黄茅尖和百山祖的穿越,读图目测,尽管有山路曲折因素,从黄茅尖穿越到百山祖貌似能够实现。昨天早早就在安仁镇歇下,除了避免夜行陌生山路之外,也考虑到要储备体力奋战今天的爬坡。早上07:09出发的时候,我还是信心满满的。吃饱喝足就上路。
沿着一条名叫做“安豫线(安仁-豫章)”的县道,逶迤南下。(这一路都是爬坡,难道要说南上?)路边的村庄笼罩在雾霭里,隐约可见本鸡在门前刨食,早起的人们简短而热情地相互招呼之后,各奔前程,晨曦之中的山村透出安详静谧的气息来。前行大约2-3公里,就看到了“龙泉山”的路牌,54公里。停车拍照留影。安豫线尽管是县道,但是总体路况不错,从路线走向设置我猜测它似乎可以担当53省道的辅道,车流非常少。前面曾经提及,这个区域溪流纵横,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到处可见小型水电站,每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就知道临近某个村落,感到非常亲切。安豫线也伴着一条溪流,溯溪而上。
环顾四方,山川秀美,绿色葱茏,泉水叮咚,涧石嶙峋,炊烟袅袅,鸟鸣啾啾....使人暂时忘却爬坡的疲累,这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奖赏。
持续的3-4度坡路对于体能还是有相当要求的,不过,陡坡当前,恰好给我一个下车休息的借口。我也因此得到一个重大发现:此地盛产“夏菇”,号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夏菇基地,但是用来培育菌菇的“木桩”(当地人称之为“木桶”)却都是用木屑做成的,白色的菇桩在朝阳下整齐地排开,煞是壮观,这个发现令我产生莫名的成就感,赶紧拍照留影,得找个机会问问当地人,求证一下。
下田村到上田村,海拔已经超过1000米,坡路稍缓,村落又多了起来,路牌显示这里属龙南乡辖制,这说明龙南乡距此不远,但此时已经是中午11:00了。我粗略推算了一下,早晨出发到现在历时4小时,按照昨天停驻在安仁镇的时间节点(15:00),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天黑之前完成这段坡路的,于是庆幸自己昨天没有盲动,不过随即就担忧:今天多半也不可能完成黄茅尖-百山祖的穿越了。地图上显示的里程很不精确,难以预测,还是走一路算一路吧。
上田村的海拔似乎是阶段性高点,1150米。在村外,看到一对夫妻在收纳菇棚的黑色罩布,我停车拍照。跟菇农很自然地搭讪上了。黑色罩布用类似于尼龙的材料制成,经纬线粗粗地交织,留有较大的缝隙以便透气透光。黑色的棚内便是所谓的“夏菇”,每年5月下种,10月收获。种菇的“木桶”,用塑料布扎成桶状,灌以木屑,留着不少小洞(估计是出菇的地方)。每桶至少能产1.5斤的菇,如果“木桶”结实一点收获时间还能推延到11月,那么产量就更高些。刚收的称为 “水菇”,随行就市的价格从2元到8元不等,如今家家户户都不断收获水菇,因此市场价格很低,这天售价仅2.5元/斤。水菇经过修剪处理,晒干后,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干菇,每斤售价可到将近30元。闻言我恍然大悟,难怪一路上都能看到每个村落的门前院里晒着干菇,原来是经济杠杆的作用呢。菇农来自庆元地区,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一个28岁,另一个23岁。菇农虽然年届半百,岁月留痕却并不明显,一头乌黑的头发令人羡艳。非常开朗,热情地邀请我去他家 “一起吃中午”。我不饿,又赶路,只好婉言谢绝。这菇农太有意思了,内心充满阳光。跟他一起心态会变得简单年轻又快乐,我想着如果下次再来,一定要去他家里“一起吃中午”。
龙南乡在上田村的西侧1公里,没去。然而我解开了纳闷一上午的疑惑:当地的路牌都指称龙南乡为“蛟垟”,而小点的地图是找不到“蛟垟”这地名的。不过,龙泉山、凤阳山、龙南乡、蛟垟,这些地名对属龙的我来说,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应。
放坡溜车,到了一个叫做叶村的村落。有岔路:往西34公里去英川,继续前行去龙泉山。我按照路标指示前进,约2公里左右,又遇岔路,过桥,左拐7公里去 “梅七”,右拐穿过一个短短的隧道去“安永村”,继续前行是龙泉山。后来我知道,我在这里错过了去百山祖的可能是唯一的通道。当时按路标前行也是没错的,因为此时的海拔才刚过千米,不像是接近黄茅尖的样子。于是继续前行,到“凤阳山岔口”的三岔路口,纳闷良久:左拐是“际凤线”(际头-凤阳山),13公里到凤阳山,右拐是安豫线,终到豫章。可是,一路指示的那座“龙泉山”,究竟在哪里???问了过路的摩托车,也是一脸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只好既来之则爬之,去凤阳山。经过炉岙村,又饿又累,在“路上人家”农家乐门前停车休息啃甘蔗,继续吭哧吭哧爬坡,抵达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大门,门口有人值守,需要登记,留下火种。又爬约5公里,抵达凤阳山景区大门,海拔1440米。随即我被告知此路不通,若要进入,门票80元。我低眉顺眼地央求,恶言恶语地激将,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花80元登个黄茅尖?这个买路钱忒贵了!黄茅尖啊黄茅尖,这就是你江浙第一峰的风采么?据说这15公里际凤线是凤阳山景区专门修造的,难怪对过路客一点都不通融呢,它修这路就是打定主意要收取买路钱的,您别嫌贵,还不打折。
悻悻下山。在保护区大门跟工作人员搭讪。得知:他也是景区的工作人员,山上的景区16:30撤岗,16:30-次日08:30由他在此值夜班收取门票。尽管是周末,但是游客并不多,全天只有100名付费进入的游客,那么这天景区的收入是8000元,不知道够不够30名景区员工的开销了?另外,保护区员工总数也是30名,事业编制,换言之,拿国家工资的。闻言至此我恍然大悟:自然保护区出租地盘给景区,景区设置禁区,游客不交门票不能进去。这是一根奇妙的利益链条。
拜那位值夜班收门票的好心人提示,此去百山祖,要从荒村那里转折。无奈之下,我也只好原路返回。
17:14,驻留荒村。海拔1050米。荒村也叫做上兴村,以前曾经是乡公所驻地,10年前合并到龙南乡的辖区了。在村头一家农户搭伙借宿,食宿25元。吃到了“豆腐醸”,这东西尝过才知道,就是朱镕基比拟过的豆腐渣。
今天骑行山路80公里,风景指数高,虐爽指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