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析单车原理
单车虽然只靠人力,却是效率十分高的一种交通方式,以同样的人体热量消耗比较,踩单车所能走的距离是步行的五倍。
要明白单车为何能如此省力,首先要了解齿轮设计的精妙所在。
单车上的链饼与飞轮均有齿,链在链饼上走一格,也在飞轮上走一格。倘若链饼与飞轮同样大小、齿数相等,那么链饼转一圈、飞轮也同样转一圈。
不过,所有单车都是链饼大于飞轮,齿数也多些,于是链饼每转一圈,飞轮就转上超过一圈。
这种以「大拖小」的设计可以解释单车为何可以跑得这么快,只要脚踏转一圈,即链饼也转一圈,链就会带动飞轮和后轮转动超过一圈了。这个妙用物理力学的设计可以用下面这个方程式来表示:
脚踏转一圈时车行的距离=(链饼齿数)÷(飞轮齿数)×(后轮直径)〔吋〕×π
其中,{(链饼齿数)÷(飞轮齿数)×(后轮直径)〔吋〕}这个数值有个名字,叫「齿轮比」。这是个十分重要的数值,因为单车的快慢,与齿轮比有直接的关系:用同样的转动脚踏速度踩车,齿轮比愈大,车行就愈快。
不过,齿轮比愈大,所需要的气力也愈多,一般而言,在平路上踩单车,齿轮比数值在七十至八十之间,最为舒服。
◆齿轮比与「波」
汽车有「波」,单车也有「波」。这波檔的设计就是利用齿轮比的变化来适合不同的路面情况。
上面说过,齿轮比愈大,车愈快,但也愈费力。反过来说,齿轮比愈小,车愈慢,也愈省力。
齿轮比的数值来自三个不同的数目:链饼齿数、飞轮齿数和后轮直径。以一般单车而言,车轮直径不外26吋或27吋,变化不大,也不可能时大时小。但链饼的齿数与飞轮的齿数却可以设计为可改变。就以最流行的「十波车」来说,链饼有两迭,飞轮则有五迭。5×2=10,于是便有十种不同的组合,即所谓十波了。
明白了齿轮比与链饼、飞轮的关系,就懂得按不同的需要来改变「波檔」了。
上斜的时候,踩车宜省力,慢点也没关系,所以应该用小一点的齿轮比,即链饼的齿数宜小,飞轮的齿数宜多,也就是说,应该用「小链饼搭大飞轮」(「小拖大」)。
◆链饼与齿轮的组合
至于平路,就可以用较大的齿轮比了,链饼的齿数可以较多,飞轮的齿数可以较小,也就是说,应该用「大链饼搭小飞轮」(「大拖小」)。
除了路面的倾斜度之外,骑车者也宜按风阻和路面的平滑程度来转波,迎面风大、路面不平,都令踩车变得更费力,所以要用较小的齿轮比。
另一方面,在繁忙的马路或单车径,也不妨用较小的齿轮比,使车速较慢,较为安全。
不过,有一点不可不注意,就是不宜用大链饼配最大的飞轮,这样不但车链会扯得太紧,而且前面靠外,后面贴内,形成斜度太厉害,转动起来既不灵活,也增加耗损。
波檔的运作相当巧妙。「前波」是将链转上不同大小的链饼上,利用的是波拨,将转动中的链「拨」移位。
至于后波,就要靠波脚移出移入来调节了。波手带动波线,波脚也随而改变位置,令链移到不同的飞轮迭上。为了避免链有忽长忽短的情形,波脚附有两个小胶轮,可令车链不会忽松忽紧。
◆制动部份
制动部份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车速,如在下斜路时避免车行太快,及在需要停车时,将车速减慢,以便顺畅地停下。
单车的煞车原理十分简单,就是利用制钳将移动中的车轮夹着,所产生的摩擦力使车轮的滚动减慢,以至停止。
一个有效的制动系统,必须「敏感」,即一按制手,制钳就合上。要达到这个要求,各组合零件必须互相配合,手控制的部分(制手)和将车轮夹住的部分(制钳)固然必须保持灵活,二者之间的传递部分(制线)也应顺畅无阻。
◆导向部分
单车之所以能走,全靠后轮。前轮的作用,是导航。
当脚踏转动时,链饼、链和飞轮会带动后轮向前转,前轮便也跟着转动。
但单车的方向,全凭车头各部分控制,后轮只会跟着去。
车头的两边把手,可以顺畅地环绕着车架的前通作旋转性动作。前叉及前轮便随之而改变方向。骑车时,当右手将把手拉近身体时,前轮会转向右边,单车也就转向右边。到要转向左时,则应用左手将把手拉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