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2-11-4 14:1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2-11-4 13:34 ![]()
不会玩GPS,路线图就拍了地图照片,细的黑线是我们的骑行路线,☆打圈是扎营处。继续。
出吴江沿230省道南下,知道右手不远村庄后就是浩瀚无际的太湖了,但就是看不见,那个急呀!到得一处牌坊停车场处,问了一个买橘子的,他说道,伲盖搭是菀坪管的,给搭正勒拉开发太湖旅游区,杜德弗得了,沙滩、度假村、游乐场样样有,耐明年来么得,弗卖票盖。尼格桔子绝对好契,菀坪橘子是有名的,耐去闷闷看,西山东山橘子弗好忒伲比盖。于是买了十斤桔子分着吃吃,果然是又大又甜又多汁,还吃不到一粒籽,以后一路上似乎再也没吃到这么好的橘子了。 如此,我是记住了菀坪这个地名了。
其实,这是个很有味道的地方。这个临近东太湖的小镇,竟然杂居了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个县、十几个民族的人。在这个吴方言区,当地人舍弃了吴语而采用河南话,形成了一个河南方言岛。原来此地本是东太湖的一片茭芦浅滩,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开始有人定居,而这第一批拓荒者便是来自河南的难民。李闯王造反,许多河南人为避战乱离家南行。他们最初在江苏的句容、溧阳、宜兴及浙江的一些地区居住,然而土客之间矛盾尖锐,生活非常艰难。当时的菀坪,地势低洼,太湖水位高时,就会发生倒灌现象,一直无人居住和管辖。一部分河南人辗转来到菀坪,发现这块滩涂土地十分肥沃,且没有当地人的排挤,于是便决定在此定居。他们联络了在浙江、宜兴等地的亲朋好友,共同在那里放鸭种田。他们都有亲朋关系,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不受邻近地区的干扰,不受当地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讲河南话,行河南风俗的独立村落。尽管还有许多苏北、云川贵的移民,也只能被河南话同化。如今几代河南移民的子孙,仍保留河南的风俗习惯,如贴春联、舞狮子、续家谱等。在这个方言孤岛上,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年轻人现在都是双语者,既会河南话又会本地吴江话,但他们坦言不会遗弃河南话。在他们看来,河南话是祖先留下的,是联系家庭内部的纽带,也是他们的骄傲。
太浦河大桥 这座很有气势的大桥在横扇附近。太浦河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河流,也是上海西南部的大河,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名。 1958~1991年在天然湖荡的基础上人工开挖连接而成。西起江苏省吴江市庙港镇太湖东岸,东至青浦县金泽镇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练塘镇南大港处与西泖河相接。
“江南第一闸”著称的太浦河节制闸座落于横扇镇西
庙港大桥 脚下的太浦河是太湖东向奔海的唯一通道,这里应该是浦江源头了。
历史上,沿湖嵝港都建有庙宇,以今庙港镇所在的庙宇规模最大,故也称大庙港.庙港之名由此而得. 吴越之战 庙港曾为江南兵家重地.越国伐吴于泽(即太湖)庙港为主战场.越吴决战,越军以水陆两路攻破吴国首都,吴王夫差被困于姑苏山而自刎,庙港之地先属吴国,再属越国,所处之地带为湖滨滩地,成为通东西山必经之地,至今还有一个自然村名为"吴越战"。 太浦河庙港大桥上太湖螃蟹节的广告勾得大家垂涎三尺。
站在大桥向西望去,太湖水泱泱隐隐,闪闪发亮,无边无际,终于贴近太湖水了!太湖古称具区、震泽、笠泽、五湖,水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号称三万六千顷。 “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一派“平山远水”、“山长水阔”的“吴中山水”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