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8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 [转载]金牌教头沈金康的坎坷人生 如何成就亚洲车王黄金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8 22:3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08年5月6日 11:1
http://www.sinosports.net/progra ... 2913&ruleid=308


  提起沈金康,也许大多数人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上海人,带出了大名鼎鼎的香港自行车运动员黄金宝。近日,在奥运倒计时100天之际,身兼香港体育学院单车部总教练的沈金康带领香港捷安特女子自行车队,来到上海参加2008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比赛间隙,沈金康娓娓道来他与自行车结缘的30年,为我们讲述了“金牌”教练非比寻常的精彩人生。

  专题撰稿 实习记者 曹政宁

  我要活下去

  “如果不是那场车祸,也许我不会达到现在当教练的这个高度。”沈金康的叙述从28年前的那次意外开始,那天发生的一切成了他心头永远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当时,沈金康已经是国家自行车队的主力,在中长距离的公路赛上拿遍了国内所有比赛的冠军之后,一心冲击亚运会金牌的他正在走向运动员生涯的顶峰。

  1980年7月8日,太仓,与之前无数个清晨一样,27岁的沈金康与队友们一起在公路上进行耐力训练。当他尽力向桥上冲刺的时候,突然,一辆卡车迎面而来。“我冲在第一位,右手边有7个队友,卡车就这么过来了,我不能往里让,撞倒他们的话,他们会被后面的汽车压倒。”危急关头,沈金康只能紧急刹车往后退,可时间太过有限,刹不住车的卡车还是碾断了他那运动员视为生命的左腿。当时,断腿和身体只有几厘米的皮肉相连。

  看着大量的鲜血从自己的腿部喷涌而出,沈金康意识到股动脉已经破裂,生死就在一线之间。他说自己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活下去。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立刻展开自救:拆下自行车的内胎绑住伤处,这才撑到10公里外的嘉兴上了救护车。遗憾的是,即便及时转院回上海,并由著名断肢再植专家陈中伟操刀手术,还是没能将沈金康的断腿植回去。就这样沈金康被迫截肢,永远失去了他的左腿。

  “跟别人不同,我尤其尊重事实。”沈金康平静地回忆当时的情形,“没有了就是没有了,现实不能退回。灾难如果能避免当然要积极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得认命。”于是,车祸发生后的第三天,沈金康就为他的未来迅速地作出了新的规划。

  躺在病床上,沈金康捧起书本,为高考做准备,最后成功考取上海体院。“当时的想法就是,我不能离开自行车事业。知道自己的腿跑不快了,只有让脑子跑得快点。”回想当年的决定,沈金康至今仍觉得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他甚至调侃,“如果腿没断,能跑能跳的会分心,也许脑子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对事情钻研得深。”

  8年登顶亚洲霸主

  “在我们这代人心中,为国家奉献一切的想法始终是第一位的。对我来说,虽然腿被截肢了,但对自行车运动的热情根本不可能就这样停止。”对沈金康来说,不能继续做运动员,还可以选择做教练。幸而截肢手术保住了他的膝关节,安装的假肢并没有影响他的日常生活。车祸发生两年之后,沈金康成了上海男子自行车队的主教练,并成为国内将科技手段运用到自行车运动中的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科学技术也成为竞技体育关注的焦点。多读点书,多学点国际上先进的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训练的有效性,成了沈金康心中的头等大事。沈金康意识到,运动员付出的是体力,而教练员则是用脑子来训练、提高运动员,这就意味着教练员必须要站得比运动员更高。“这里就要有一个理念上的改变,在原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基础上,加入智慧。”他说。只有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才能使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的同时取得相应的提高,而不是仅仅付出却一无所获。于是,从体院本科毕业后,他又在北京体育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在指导上海队的过程中,沈金康摸索、累积了大量经验,将血乳酸控制、心内监控、无线对讲等等先进技术第一次带到国内,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两年内就几乎包揽了男子自行车所有项目的国内金牌。

  1985年,沈金康通过投票选举进入国家自行车男队当主教练,这是国内第一次公开投票选教练。“每个省市投一票,结果我满票通过。”他说,其实那次接受任命并不轻松,当时的唯一目的就是1986年亚运会夺冠。连续几届亚运会冲金未果,中国自行车运动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再拿不到金牌,这个项目的地位就没有了。”沈金康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而这个时候离亚运会比赛只有9个月的时间。

  “在上海尝到了甜头,我知道掌握的知识是有用的,唯一的压力就是如何尽快提高成绩。”上海队执教的成果虽然令沈金康充满信心,但时间的紧迫也是不容回避的。当时男队主攻的项目是100公里男子团体赛,但是成绩比卫冕冠军韩国队慢2公里以上,将近4分多钟,而比赛地点又设在汉城(现称首尔),中国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9个月之后,中国队成功了,沈金康也成功了,以上海籍运动员邬伟培为首的4名队员摘走了100公里男子团体赛桂冠,赢了韩国人2分钟,实现了中国队在亚运会自行车项目上零的突破。“亚运会拿下金牌的时候,就像现在拿奥运会金牌一样高兴,”沈金康回忆道,“其实我并不意外,因为平时训练的时候秒表上的成绩已经告诉了我中国队可以夺冠。”在他科技手段结合大负荷训练的方法下,队伍成绩提高迅速,夺冠是迟早的事,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展示的舞台。

  就这样,从夺得第一块金牌到几乎包揽亚运会男子自行车项目金牌,在沈金康的带领下,中国自行车队在短短8年时间里成了当之无愧的亚洲霸主。

 报名的只有黄金宝

  1994年,沈金康受国家体委委托公派到香港帮忙,希望能在广岛亚运会上争取前六名。抱着充电和考察的目的,他开始了香港之行,当时只计划带教半年。

  “刚到香港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发现那是一支纯业余的队伍。”沈金康发觉情况比他想象的更艰难,没有一个专业选手,所有的队员都是业余的。他还记得,“他们出去比赛,往往都是以机场为集合点,完了也是在机场分手,大家各奔东西。”由于大家白天各自都有工作,训练集合时间根本定不了,有时是下午3点,有时是5点,甚至晚上12点都发生过,即便这样一支队伍所有人也没有凑齐过。

  香港人很现实,一支队伍没成绩就没有经费。沈金康记忆特别深刻的是,“我什么都没有,没装备、没办公室、没经费,就只给了一个打气筒。”条件艰苦难不倒他,但没有一个专业运动员却令他感到头疼,于是为了吸引报名,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只要年龄在15-30岁的香港公民,热爱自行车运动,能全天训练,就可以成为香港队的一员。“提出口号之后,如果在内地的话一定会有一大批人要来参加,然而在香港,只有一个人来了。”

  这个人就是黄金宝,几年以后的“亚洲车王”。在当时,他只是一个微胖的21岁上班族,离开自行车运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你做一天教练

  我就做一天运动员

  “黄金宝最打动我的就是他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要知道,当时他不光业余,年龄也已经21岁了,如果按照国家队选拔的标准,他肯定不合格的。”谈起自己的爱徒,沈金康语气中充满的赞赏,其实早在1991年北京青年锦标赛上,他已经发现阿宝很有潜质,如今再次相遇,沈金康希望能把阿宝带出来。两个坚强勤奋,又同样热爱自行车运动的男人在一起合作,果然碰撞出了火花。6个月后的亚运会上,沈金康带着黄金宝来到广岛,拿了第四名,创下了当时香港队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亚运会后,沈金康决定留在香港,因为阿宝说:“我想拿亚运会金牌。”更因为阿宝对他说,“只要你做一天教练,我就做一天运动员。”

  然而最初的阶段是异常艰苦的,在答应留在香港的时候,沈金康就和黄金宝定下了4年15万公里的训练量,而之前阿宝训练和比赛加起来也就万把公里一年。“他从来不在我面前叫苦,我也不问他,既然已经说好了,不愿意放弃的话就只有练下去。”

  不光黄金宝练得苦,做教练的也不轻松。阿宝在前面骑车,沈金康就在后面跟着,有时候还骑着摩托车,假肢戴得膝关节发炎了,咬咬牙第二天还是照样上路。

  那四年里,只有两个人一起练。为了锻炼阿宝的心脏,沈金康把他带去云南山里,接受系统的高原训练,平均每年要去五六次,每次一呆就是二三十天。虽然亚运会拿了第四名,但自行车并没有成为香港的重点项目,经费还是成问题的。“在山里的时候,我们只能住招待所,有时候还自己做饭。”说起当年的艰苦,沈金康却是一副轻松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日子很有色彩,尽管苦,但是值得回忆。”

  果然,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黄金宝不负众望夺得了200公里个人公路赛的冠军。面对这样的成就,沈金康却只是一再地表示,“体育离不开付出,但付出并不一定意味着成功,得到了是我们的幸运。”后来,他们俩一起拿下一枚又一枚金牌,沈金康戏言,“大概因为我们俩名字里都有一个‘金’字吧。”经常有人把他和阿宝之间的关系形容成父子一般,沈金康并不这么认为,“我们互相信赖,但如果是父子,会下不了手这样去训练他。”两人相伴14年,感情自然非同一般,但沈金康却说,这么多年里他们没有私底下吃过一顿饭,“我们讲好了,他不能请我吃饭。教练和队员之间应当保持一段距离,这都是为了训练的出效果。”

  一分钟也离不开公路

  “爱好会使人竭尽全力为之奋斗,在体育运动中也是一样,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去的。”沈金康总是这样描述他与自行车运动的关系,他是那样真挚而深沉地爱着这项运动,以至于在和他的交谈中,所有的内容几乎都离不开自行车。就像他说的那样,自行车运动已经融入他的血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现在一年在香港或者上海的家里都呆不了几十天,不知哪里是自己的家。”沈金康笑着说。如今,已经55岁的他仍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无论带队训练还是出去比赛,总是保持在路上的状态。“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陌生感,因为跟我打交道的都只是路。”他这样解释。公路、自行车厂、训练场、宾馆、队员、裁判……沈金康接触的从来都只有这些,“我也会去了解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但仅此而已。”不光他是这样,所有自行车运动员、教练的生活都大致相同,“因为这是一项寂寞的运动”。

  然而他的漂泊中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也许可以做很多工作,但做好一个就不容易了。”沈金康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工作的顶峰,从手下只有一个队员到现在的几十个,从争取亚运会前六名到现在直指奥运,就像他说运动员不能见好就收一样,做教练也永远想着更高的层次,总是要相信最好的还在后面。

  沈金康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以前也是自行车运动员,在他受伤后两人结了婚。他们的儿子并没有像父母那样从事体育运动,在英国念完硕士回国之后,如今他已经拥有了一家自己的玩具店铺,代理一种英式战棋游戏,“国内就这么一家。”老沈说起儿子来十分得意。家庭是沈金康除了自行车外的最大牵挂,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家,即便如此,这样的时间也极为有限,“这么多年,在家里的日子加起来也就两年左右。”说到这个他多少有些遗憾。

  就差一块奥运金牌

  目前,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沈金康执教的女子自行车队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其中包括已基本锁定奥运名额的名将李梅芳。“女队成绩也在越来越好。”沈金康说,至于黄金宝,“他已经达到了历年来的最佳状态。”

  拿过了奥运银牌之后,中国自行车队的奥运梦想是夺金,而沈金康却说,“奥运不是光做梦就可以的,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体育比赛是残酷的,所有的竞争者都在付出,而得到奖牌的只是其中的少数。只有更艰苦努力地去训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他看来,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之后,胜败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奥运会中还有精神上的金牌,体现的是人类社会不屈不挠、积极向上、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付出过、努力过,即便失败者的背后也有精神上的成功。人类之伟大,便体现在这里。”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沈金康在谈话中始终保持着从容、平和、宠辱不惊的态度,惟有说到奥运会时,他的语气中流露出少有的激动,“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成功,我们也要为办成最好的奥运添砖加瓦。”

  因此,尽管黄金宝备战十分紧张,沈金康还是鼓励他多出席奥运的宣传活动,比如香港的奥运图片展,以及上周在上海举行的奥运倒计时100天活动,“平时不要他出风头,但为奥运造势是一定要到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2:35:1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他立刻展开自救:拆下自行车的内胎绑住伤处

以后路上断胳膊断腿就用内胎绑住
3
发表于 2008-5-8 22:42:00 | 只看该作者
    
上手血腥了点~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2:44:33 | 只看该作者
自救很重要.以前看新闻一个司机车祸后大腿动脉断了,热血喷射,他用手摸到大动脉,死死掐住.坚持到天亮

要练习找动脉啊
5
发表于 2008-5-8 23:19:06 | 只看该作者
他儿子是我初中同班同学
6
发表于 2008-5-9 10:44:44 | 只看该作者
看来以后要在背包里常备急救包
7
发表于 2008-5-9 10:53:12 | 只看该作者
敢情就看到了如何自救?
8
发表于 2008-5-9 12:33:36 | 只看该作者
是这个男人吗?

IMG_1532.JPG (195 KB, 下载次数: 6)

IMG_1532.JPG
9
发表于 2008-5-9 12:48:59 | 只看该作者
是他.....
10
发表于 2008-5-9 16:41:3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啊 看的还挺心酸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