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尤梭乐 于 2015-12-28 23:47 编辑
2015年黔、湘、赣骑游概况 【骑行日期】D2:日期2015年8月11日星期二 【骑行天气】天气:多云 【骑行段落】贞丰县双乳峰景区至良田乡 【骑行里程】71KM合计∑=180KM 【骑行概况】地貌特征;地山区。沿S309向东北方向骑行。路径:贞丰县—白层镇—鲁容乡—良田乡。骑出贞丰县不久就遇到该路在修路,路况相当差,骑行很慢。沿途有一段是沿着北盘江骑行的,这段路是1935年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在良田乡草坝村外的北盘江边立有红军渡江纪念碑。
红军足迹:(红军长征过贞丰县) 1935年4月14日,已到达贵州安顺县鸡场、杨武一带宿营的红三、五军团和军委纵队根据13日夜的行动部署组成右路部队。 据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编写的《红军长征过贞丰》一书记载,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趁敌人慌乱之机,从贵阳、龙里之间越过湘黔公路南下西进,在连克惠水、长顺、紫云等县城后,于4月16日开始进入贞丰县境内。 红军进入贞丰境内大致分为右、中、左三路大军推进。4月15日,担任先遣任务的红三军团第十一团在团长邓国清、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和政治部主任王平的率领下,到达镇宁县的江龙一带,接到三军团团长彭德怀和政委杨尚昆“于明日中午十二时赶到北盘江、控制渡河点,并架起浮桥,掩护主力部队过江”“同时占领白层渡口”的命令后,十一团连夜赶到北盘江畔的坝草,在打退妄图阻止红军渡江的敌人后,16日下午,在江边架起了一座两米多宽的浮桥,准备迎接红军主力过江。 4月16日晚,三军团团长彭德怀命令十一团主力立即出发,“沿西岸进占太平街(今平街乡),逼近花江铁索桥,牵制关岭、募役(今花江)安顺一线之敌。”接到命令后,十一团兵分三路出发:二营经花干、干龙洞、木场反背、哈坡、新寨到者相;三营走太平桥、经下东妹、到哈坡与二营汇合到者相;团侦察排沿江而上来到坝草上游的董箐渡口,并控制和警戒该渡口,防止敌人从镇宁六马偷袭。团侦察排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也赶到者相与本部汇合宿营。 4月17日,红三军团主力通过坝草浮桥到达坡扪,部队一边休整,一边做好进军贞丰县城与中路军汇合的准备。18日,十一团分别占领了平街、营盘、箐门口等地,并与关岭援敌占据的法郎隔江相望,并形成对峙局面,导致敌军不敢渡江阻击,有力控制了铁索桥,确保了红军主力部队西进的安全。 4月19日晚,我军主力全部渡过北盘江,三军团长彭德怀命令十一团立即撤退,迅速通过兴仁一线,尾随军委纵队行进。 4月20日,十一团三营撤离平街向兴仁进发,二营和团侦察排也离开箐门口进入兴仁,尾随纵队行进。 中路大军是指红五军团和纵队前梯队。17日,红五军团和纵队前梯队从岜便出发,分两路行军,一路经岜怀到坝草,从坝草浮桥渡江,经坡扪、坝桥、岩鱼到贞丰县城;另一路从白石坡经下纳瓮到上纳瓮到纳腊和许妹宿营。18日清早,红军分别从纳腊、许妹出发,途经里外、新寨等地,上午抵达白层渡口后,主力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经郭家坟、凉水井、白岩垭口、马槽井、油榨房进入贞丰县城;另一路经毛安、福压、核桃树进入贞丰县城。 4月19日,红军通讯连和后卫部队离开贞丰县城,连夜行军赶往兴仁。等待防守平街、花江铁索桥的红三军团十一团二、三营部队汇合,一道尾追主力部队行进。 左路大军由红一军团和纵队后梯队组成。17日,以红一军团一师二团为先遣团从羊架(时属于贞丰县境)经板莫到包包树,军委纵队后梯队和二师到羊架,其余部队在斑家屯一带宿营。18日,先遣团到达北盘江边的谭龙、者坪,并立即在者坪架设浮桥,迎接左路红军主力渡江。 4月18日傍晚,左路红军主力源源不断渡过北盘江,直到19日中午,部队过江进入贞丰县的弄羊、大湾、者央一带宿营,并分成若干路向前推进:一路经谙老、鲁贡走坡艾垭口到大河田宿营;一路经巧年、牛棚等地进入册亨县坡坪;一路经洛六、沙坪等地进入册亨庆坪;一路经板昌、尼罗、烂泥沟等地进入册亨的洛凡、者王和庆坪等地。 1935年4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分别由坝草、百层、者坪等渡口渡过北盘江,攻占贞丰、关岭、安龙等县城,然后进入云南。我想,能够到达这几个渡口。 我们按照当年中央红军右路的“弓弦”路线走高速路疾进,很快到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良田乡坝草村。这是一个布依族村子。 在村外的坝草渡口立着红军渡江纪念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安顺军分区、中共镇宁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渡过北盘江,于2006年8月1日在此竖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