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50|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分享] 逃离雾霾 枫泾刷街 -----小轮车专题活动游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3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3-2-8 21:59 编辑

   


    近来申城上空被厚厚的雾霾所笼罩,空气中漂浮着无所不在的悬浮粒子,渗入到的肺叶,侵害着肌体。难道人们注定只能躲在口罩后面生活而辨不清你我的脸?
     太阳呵,你躲藏在哪里?你那万道金箭难道再也无法穿透厚重的屏障投射到地面了?久违的春天,你又滞留在哪里了?难道你一定要恪守365天的轮回?
     呵,我们蛰伏得太久,封冻的时间太长,肢体麻木了,感官迟钝了,爱车发出了低沉的嘶鸣,应该行动了。
     日历快速翻过,冬日将尽,快听!哪不是立春的地音敲击着冻土的震颤声吗?
     如若我们无法豁免侵蚀,那么就选择暂时的逃离吧,这是因为我们不想被城区街道上弥漫的废气烟尘所湮没。到山上去,到河边去,到江南古镇去,去呼吸负氧离子,去寻找失落的阳光,去寻觅姗姗来迟的春天......

   






       早春二月,清晨冷风瑟瑟,雾霾依旧,不见天日。
    十名车友从沪上四面八方骑车赶来,相聚于西郊公园。一色的小轮车,一脸的气定神闲,掩饰不住内心的热流涌动,一扫蒙在心头的阴霾。车队中“鹤立鸡群”的便是卡哇伊,他今天骑着“大哥大”也来凑热闹了,接下来便开始了一天的寻春之旅。





         西进!西进!喧嚣的城区已被滚滚滚车轮甩到车辙后。雾霾紧锁着天空,并从地面寻踪而来,紧紧尾随,不肯善罢甘休。车队只能在嘉松南路喘息片刻,等待着后到的车友。
    佘山,近在咫尺,大伙儿激情贲张, 额头冒出了热汗,抵消了冬日里凛冽寒风的侵袭。
    老陈因车况原因早早打道回府。  




    佘山,海拔隆起的地表,虽然无泰山之崔巍,却是上海地区唯一可以称之为山的地方,同样被笼罩在雾霾里,如一叶小舟在雾海里载沉载浮,原本起伏的轮毂线变得飘忽不定,连耸立在山头的教堂也失去了往昔的神圣光环,看来,“雾霾”这个魔鬼即便是上帝也无奈它何!






    转山是神圣的,转山也是惬意的,能让你充分领略到山的博大和深沉。蓊郁的林木覆盖着山体,像武士的盔甲,抵御着冬日的风刀霜剑。此时,或许在茂密的竹林根部土层里,春笋正在悄悄滋长,只等春风漫过,便拔节顶土而出!






       转山仪式结束,没有大山的峰回路转,有的是傍山的林阴小道,转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悟道的途经。山不在高,惟其俨然而庄重;挟风而下,回归自我,多了份自信和定力。





       沈巷,在我印像中似乎永远是个驿站。沈砖公路东端接驳城区,西面姻连朱枫公路丁字路嘎然而止。
   到这里停车休息一会儿吧,一路狂奔,车轮滚滚,高速巡航40多,消耗了太多的卡路里,到拐角处的早点摊来份手抓饼填填饥不失为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当然,低能耗的我是用不着加餐饮水的啦。
   此时老张因体能原因骑到沈巷后折返。





        八位车手开始上朱枫公路往南疾驰,五公里处便到了位于西泖河上的东方红大桥,下到桥堍下沿河骑行。一路上四季乔木繁茂,唯水杉枝桠光秃秃地直指天穹,处于静音休眠状态,枝头末梢锁定着生命的触角,只等着春风的开启,爆出嫩绿的芽尖儿。





       相逢是缘,让我们在石碑下留个影吧,共同的爱好让我们冲出雾霾的阴影,汇集在一起同骑共游,感受大自然四季轮回,荣枯兴衰的变迁,享受生活中另类的欢愉和激情。




   年轻的hide,也许你不是队列中骑得最快的,刚刚上路的你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意志力,相信你定然能后来继上。




       骑着仿鸟车的 hastelloy同样年轻阳光,一路紧追不舍,虽然归途中后劲略显不足,功亏一篑,但韧劲十足,潜力无限,下次期待您为咱们这帮老家伙领骑了



   长着一张好“卡哇伊”脸的阳光大男孩---卡哇伊,骑着大齿胎的山地车,动力十足,从不落后,勇往直前,有着娴熟的技巧和超强的耐力。




    葛兰德龙,年近花甲,宝刀不老,实力超群,始终骑在队伍的前三甲,雄风不减,体现出良好的身体素质。




  老友立青,年逾半百,体能不输年轻人,举重若轻,区区150公里可以说小菜一碟啦。




     隔河相望便是青浦的著名旅游景点“太阳岛”,太浦河到这里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与西泖河在这里分道扬镳奔向烟波浩渺的太湖。岸边的灯塔巍然屹立,为航道上南来北往的舟楫指示着方向,也是寂寞百里长河行至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经历了一冬霜打风摧的青草地变得萎黄憔悴,小心翼翼地覆盖着园林中裸露的每一寸土皮,吮吸着地气,只期待着春天的脚踪踏上它那衰败的芒尖,忽尔一夜绿如茵,一片萋萋芳草地。




      别了,世博林,不忍再睹你素面朝天的脸庞;别了,回望忠于职守的长河卫士,感谢你那依依不舍的注目礼,当春风掠过林间上空时,我们还会来欣赏你们盛装相迎的姿容的。





    马上就要到枫泾古镇了,让我们整理一下被风吹得凌乱的发际,平复一下因了高速骑行而忐忑的心境,扶起余力耗尽而倒伏在地的小马驹,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推车进入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镇,去领略一番江南古镇所特有的韵味。





     这便是我们今天风尘仆仆、驱车百余里所要到的目的地——枫泾古镇。一幅散发着古镇浓郁风情的水墨长卷在我们眼前展开,街上多了些穿着时尚的游客,可掩饰不住老屋石板路所透露出来的古镇信息,这些水乡元素在诉说着它们悠长的历史,引导我们慢慢地去品味和无尽的联想。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莫不是传说中的“时间隧道?”链接着过往和当今,一不小心的时空穿越,重又回到建镇时的雏形:弯弯的小河穿过石板拱桥,流入镇内,小舟欸乃唱喏,河边捣衣淘米声,声声入耳,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訇然震荡......




    回廊九曲,粉墙石壁,想必是出之今人之手笔,可谓匠心独运,点缀着古镇的风貌,赋予新的生命力。
    不错,古镇在发展,它不再是纯粹的生活居住地,时代的进步为它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让人们在劳作之余有个休憩踱步的场所。
    古镇也不是古镇人所独据拥有,它是开放式的、好客的,接纳四海宾朋,一睹其古朴的风采。




      水乡对于我来说是太熟悉莫过了,我此前曾经一天内骑车马不停蹄游玩过五个水乡(即:千灯、锦溪、甪直、周庄、乌镇)。而这次活动中大多数车友都是首次来到枫泾古镇,近距离接触小桥流水人家给造访者带来了太多的惊喜。












       经过整饬后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依傍着同样规整静默的房屋,少了份原始老屋特有的那种错落有致的韵味,也许过了若干年后它们也成了老屋,显露出敧侧的姿态才会让人捕捉到古镇的魂魄。




     老街致密的空间唯留下窄窄的一线天,水乡人隔窗聊天,踱步过街楼访友,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虽说是近水楼台,却保留着各自的私密空间,间隔着“一米安全距离”,这便是水乡人的智慧和性格。









      
    这便是毛毛外公,与我同岁,人同样精瘦,是位铁三高手,经常参加马拉松及铁三比赛。马拉松成绩在老年组里名列前茅,用时仅为三个多小时,有着强大的心肺功能,但愿老毛能在骑车方面更有长足进步。





    枫泾古镇引入了苏州园林艺术,把生活区域和休闲场所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既有水乡元素又有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 中国邮局”旁茕茕孓立的邮筒如今成了一件摆饰,它曾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通邮变迁,如今日渐式微,被现代通讯工具所取代,再也无需发电报或写信,信件往来似乎成了遥远的记忆。如今只需拨通手机便可通话,甚至通过电脑视频可以面对面聊天,隔空对话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可少了份读信函时的感动和念想。





    老街的景观总是让人百看不厌。抑或这平整的石板条底下埋葬着参差不齐的、甚至犬牙交错的鹅卵石也不可知?我彳亍在街头,环顾四街坊,想象着远古曾经的繁荣,酒肆茶楼林立,商贾走贩吆喝叫卖声不绝于耳,一切恍如隔世,影像叠合,只能凭藉想象串联起一组动态的画面,又渐渐地湮灭消失在现今滚滚红尘中了......





    老街上栉比鳞次地排列着商铺客栈,古旧的外观,斑驳陈年的窗棱,无不述说着过往的故事。同时也无不概叹当年那些工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每个细节都凸现了古建筑中国元素的特征。







给花格窗棂装上玻璃,也算是一种中西合璧吧?古时候是糊的窗纸,难抵风雨侵袭。




    刷街,继续刷街。转遍大街小巷,走不尽的石板路,过不完的石拱桥,一切是那么的新奇,引人眼球,车队迷失在街头巷尾里了。




     老街有喧闹的一面,也有宁静的一角,不至于让你产生视觉疲劳和困顿。生活中是应该随时转换角色,着装卸妆,松紧有度才不至于被生活所累。





       枫泾古镇来过很多次,每次都有些微变化。说老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的流水人家,清一色的白墙黛瓦,高低错落,房屋古旧,甚至有些颓圮,墙面斑驳,长满爬山虎,直上屋顶。弯曲的河道,延伸到家家户户,不时有村姑渔夫荡船而过,桨橹划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扩张开来。夕阳里,家家烟囱升起袅袅炊烟,唯美的画面让人发呆。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整齐的民居好像少了些什么,河道里有的是旅游船载客游曳,平实的屋顶上再也看不到突兀的烟囱了,水乡会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慢慢异化吗?





      
         这应该算是镇上唯一的老桥了吧?尽管也经过了多次的整修,其骨架依然老棘铮然,宽厚的青石板高低错合铺至桥顶,大气沉雄,古风犹存。风霜雨雪的侵袭给老桥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包浆,历史的沉淀使得这座老桥成了镇上的“镇室之宝”。





    推车上桥去,在桥顶可俯瞰全镇风貌。也许它算不上镇里的制高点,可在镇上人的心里却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是它亲眼见证了古镇的崛起和变迁。





推得上去下得来,勇敢的卡哇伊骑车冲了下去,过了把冲桥瘾。



  
     守候在桥墩边的老树枯叶落尽,经历了漫长的冬季的煎熬,颀长的臂膀伸向铅灰色的天空,试图拨开厚实的阴霾笼罩,迎接即将到来的早春。





    中午时分在老街上找了家饭店停车吃饭,饭毕继续刷街。忽抬头见街边耸立着一牌坊,上书“三桥里”,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枫泾三桥景区了。



      
         记得周庄有座双桥,经画家陈逸飞绘制成油画名曰《故乡的记忆》,画成后在美国展出,引起轰动,周庄由此名噪天下。枫泾则有三桥,更胜一筹,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
    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枫泾。历史的典故让人神往。


下面这张照片中的桥便是“北风桥”,旁边是“清风阁”。






这是“清风桥”





这是“竹行桥”






  一目观三桥,可谓是枫泾奇观了,世所罕见。为爱车立此存照吧。




    这三座桥当为今人所翻造,原桥早已荡然无存,此时伫立桥头,阑干拍遍,只能凭空揣摩它们的旧时模样,想象着一位农人担着柴火费力上桥的形象。




   器宇轩昂的卡哇伊,你可知道?三桥与你一样年轻,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也会同你一样老去,到那时再来和三桥合影吧。



       站在桥头放眼望去,典型的水乡韵味尽收眼底,清冽的河水是镇上人的生命之源,滋润着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生灵,世世代代傍你而生,还将千秋万代流淌不竭。





    水乡的水宛如清丽的村姑,挥动着灵动飘逸的水袖从您的眸子里滑过。纵横交错的河道是镇上柔软的路,一条虚拟飘忽的路,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无须铺石,便可通往各家各户,保持着镇内的交通往来,维系着外面的世界。







来看一下这块木制的景区指示铭牌吧,不至于迷失在街衖里而彷徨,诸多的景点会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转过了太多的老街,推车踅入远离河岸的民居,走进逼仄而又悠长的小巷,恍如走入诗人戴望舒《雨巷》的诗行里,期许的目光扫视着巷底的尽头,渴望同样能遇到一位撑着油纸伞、带着迷惘的目光和结着愁怨的女郎款款走来,与之插肩而过,留下一缕丁香的芬芳弥散在冷清而又深深的小巷里。








    诗是哀怨的,岁月的凄风苦雨洗涤了曾经从这条寂寥凄清巷道里走过的脚印,早已闻不到丁香的淡淡味儿,太息般的眼光或许已然定格在这颓圮的篱墙上,瞳孔里依然闪烁着迷茫和惆怅......







      临河斟上一杯热乎的枫泾黄酒,来一把花生米,天南海北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上一通,消磨掉一下午慵懒的时光,也许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我们可没有此闲暇功夫,马上还有90公里的路程等着我们去磨轮胎呢。



   
    沈蓉城是枫泾的民间诗人兼郎中,一边为人治病,一边赋诗自娱,他生活在枫泾,写了大型组诗《枫溪竹枝词》100首,对清代枫泾地区的河桥、寺庙、村庄、街弄及四时风情作了全景式的描绘,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可以说它是枫泾古镇的“清明上河图”。




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地将其诗作《枫溪竹枝词》100首刻碑立于长廊,供游人观赏。




        早闻丁蹄为枫泾四宝之一,加工工艺独到,味道纯正,中午用餐特地点了一份丁蹄,味道果然不同凡响,可惜每人只尝到薄薄的一片,也算吃过了吧。不知道此猪蹄是否有助于提高骑车踩踏力?
















   但凡到水乡古镇游,都会看到满大街摆摊卖粽子,枫泾离浙江嘉兴不远了,做法应该相同,饭刚刚吃好,否则也买一个尝尝啥味儿。










想不到这里遇上了“豆腐西施”,油墩子在油锅里炸得兹兹作响,令人垂涎欲滴,看过就算吃过吧,推车走人。










   枫泾黄酒整坛整坛地卖,可见其供应量之大。平时我到了晚上也喜欢喝上一杯黄酒,但从不贪杯。无奈这回骑两轮过来,总不能像印度人一样头顶酒坛骑回家吧?俺没这能耐,只得作罢。





       再见吧,枫泾古镇,我们目睹了您的芳容,窥见了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民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品尝了“枫泾四宝”,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来造访您。





      走出时光隧道,完成了时空穿越,千年的沧桑浓缩在一个中午,不敢说走遍了每个角落,至少浏览了大概,不是说:“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吗?重新审视这座古镇,有了新的体验和感悟,要打造别样的水乡格调,凸现个性化,避免雷同,更重要的是还要防止纯商业化经营蚕食具有原始风貌的老街小巷。但愿1000年后的枫泾古镇依然故我,不被同化。




      
        枫泾寻春之旅行将结束,春天找到了吗?唔,确实找到了,它不在岸边随风摇曳的柳条里,而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墙角里,它顽强地生长着,牢牢地抓住墙皮,吮吸着从墙皮里渗出来的碱性分泌物,满身的绿显示出强盛的生命力,即便是寒冬也不能使它屈服,向这一片绿脱帽致敬!
  

   

朋友,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谢谢各位车友观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13-2-3 16:52:49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点评

权贵佳无处不在  发表于 2013-2-3 17:11
3
发表于 2013-2-3 17:24:46 | 只看该作者
哇 小轮车, 不错,  为啥我的SP18 我 速度只能骑到20 。   郁闷 ,你们车子的齿轮比是如何调的++

点评

齿比55/11  发表于 2013-2-3 17:33
4
发表于 2013-2-3 19:47:0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小轮车 一下  
5
发表于 2013-2-3 20: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astelloy 于 2013-2-3 20:22 编辑

貌似云龙老师的剧情还没到枫泾,忍不住提前插几张枫泾的照片,云龙老师莫怪。
感谢诸位一路照顾,放慢速度带着,实在是腿力不济,最后到沪松公路休息了一会,独自回家,拖累诸位了

先上景物的









再上人物照 (未经照片主人同意,如有侵权,请告知)










最后上两碟小菜



点评

谢谢上传照片,作为一种补充蛮不错的。我这是开场白,好心在后头,慢慢看。  发表于 2013-2-3 20:27
6
发表于 2013-2-3 20:24:09 | 只看该作者
逆光飞翔 发表于 2013-2-3 17:24
哇 小轮车, 不错,  为啥我的SP18 我 速度只能骑到20 。   郁闷 ,你们车子的齿轮比是如何调的++ ...

s18 牙盘56t 最小飞11t 速度20应该很轻松,35-40没有问题!
7
发表于 2013-2-3 21:38:1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周六正好去枫泾吃了个中饭,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了一列小轮一起锁着,哈哈,三桥边上吧。
看到了云大哥的维驰,一眼就认出了,貌似看到2辆山地好像。

点评

你应该和我们打个招呼,顺便进店入席与我们同饮一杯枫泾黄酒呀?  发表于 2013-2-3 21:44
8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21:5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3-2-3 21:56 编辑
sdfgsdfgsdaer 发表于 2013-2-3 21:38
哈哈,周六正好去枫泾吃了个中饭,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了一列小轮一起锁着,哈哈,三桥边上吧。
看到了云大 ...





    哈哈,看来我已到了“人车合一”的境界啦,见车如见人,下面来一张我的宝驹靓照:


    这是在快到枫泾古镇在路边等人的空挡拍的,自己动手组装的骓驰小轮车低调冷峻,霸气外露,很给力噢!(有自恋之嫌,请勿拍砖。)

9
发表于 2013-2-3 21:53:06 | 只看该作者
sdfgsdfgsdaer 发表于 2013-2-3 21:38
哈哈,周六正好去枫泾吃了个中饭,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了一列小轮一起锁着,哈哈,三桥边上吧。
看到了云大 ...

哈哈,赶着去平湖喝喜酒,下次一定来拜见前辈。。。。。。

点评

ok  发表于 2013-2-3 21:56
10
发表于 2013-2-3 22:30:1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冬天基本没骑车,估计是跟不上的。明年一定加油。

点评

海海车友,骑车一族是四季如春,没有冬天的,加油啊!明年复明年,只有今年,至少冬天还未过。  发表于 2013-2-3 22: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