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猝死十大恶习排名--------在污染严重的闹市骑车上班最危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6 15:44: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没注册吗?一起加入来玩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3-12-16 16:15 编辑

        骑车穿行闹市很伤心脏,大吃一顿就能引发猝死,喝醉一宿可能再也醒不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对导致心脏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做了排名。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其中骑车上班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避免突然发力。如果必须要进行,应提前做热身运动。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过量饮酒以及喝咖啡,弊大于利,会让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7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250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4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150毫升、50毫升。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
        第四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困难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梗、脑梗。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而且要营养均衡。
        第六位:纵欲过度
        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让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会让心脏衰竭。过度兴奋时,心脏血管会突然痉挛,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脏病。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而言,在急性期、急性恢复期之后也可以有性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兴奋。
        第七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吸烟有害健康
        第八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九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十位: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医生解读
        专家介绍,这并非天方夜谭,“解大便会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
        闹市骑车:
        医生表示,可以想象,闹市里尾气大,骑自行车要用力气,大口呼吸,会导致人体吸入大量废气,一般有哮喘疾病的患者,在某种刺激物的侵袭下,就容易造成呼吸强迫征,呼吸道强烈地收缩,导致呼吸困难,从而猝死。
        用力解大便:
        很多网友担心,难道上个厕所也能猝死吗?对此,医生认为,实际上,这只不过是突然发力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所导致的其中一个可能。
        暴饮暴食、饮食过于甜或咸:
        医生认为,这些行为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发,过于油腻的饮食也会引起高血脂的病症,增加了猝死的风险。
        情绪影响:
        医生认为,精神抑郁和过度的性行为,会造成心率过快、心肌缺血,从临床和医学研究中也发现,人类的情绪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好的心情会让人体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引发疾病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
        过量饮酒、大量吸烟,吸毒:
        这些坏习惯不仅仅会造成猝死,且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影响也非常大,如吸烟会造成肺癌、饮酒会造成肝癌,而吸毒更严重,会造成身体各脏器、神经系统的损伤,很早就被列为危害健康的致命“杀手”了。
        医生建议
        不要看到所谓“猝死排行”就担心不已。开朗、豁达的情绪也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如果在惶惶中度日,不如尽早从生活的细节出发,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所谓诱因分为两种。有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而在临床中,无论是哪种原因引发的猝死,都与身体素质关系密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肯定是高危人群。但他提醒,心肌梗死不再只是“老年病”,相对于10年前来说,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几率已经明显增加。“常规性体检往往检不出来。”特别是有相关家族病史或者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一旦发现胸部不适,如胸闷、胸痛、憋气、心慌等,就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如果让医生去提醒注意,那么首先就是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上论述的恶习只是一方面,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吃得过多或过少、挑食(饮食单一),这些坏习惯也应该被列在前位。另外还有在排行榜中没有提到的睡眠问题。实际上,长期熬夜、失眠也都会加大心律不齐、心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出现的风险。
     所谓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坏行为养成了坏习惯会造成身体不适,那么好行为变成习惯,也会对身体有好处。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尽量保证睡眠,不熬夜。在饮食方面,低脂饮食,不暴饮暴食,让身体的微量元素均衡。调整情绪,不暴躁、不生气、不着急,学会开导自己,保持阳光心态。戒酒、戒烟,提早把猝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还要增加体育锻炼。比如有的人不适宜慢跑,那可以慢走,也有的人平日里并不太擅长体育运动,那就可以多干家务活,或是尽量采取步行的方式,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和锻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一下顶一下 踩一脚踩一脚
2
发表于 2013-12-16 15:57:04 | 只看该作者
朋友,不要把闹市骑车排在第一位好不好,听了吓丝丝的,放在最后还差不多。

记得上次严重雾霾,阿拉都在孵房间,大侠骑到了浦江源,大侠就是艺高人胆大,服了。

点评

不是偶说的,只是援引而已,忠言逆耳啊!仅作参考!哈哈。  发表于 2013-12-16 16:12
3
发表于 2013-12-16 16:08:32 | 只看该作者
听了吓丝丝的
4
发表于 2013-12-16 16:26:33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3-12-16 16:33:31 | 只看该作者

我就喜欢甜的 每天在家里就一天到晚大量喝茶!
6
发表于 2013-12-16 16:35:42 | 只看该作者
就当作参考了,各人体则不同,同样的环境中生活,结果是不一样。

点评

…………是啊  发表于 2013-12-17 20:25
7
发表于 2013-12-16 16:50:03 | 只看该作者
偏锋炮局
8
发表于 2013-12-16 16:58:18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3-12-16 17: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致真 于 2013-12-16 18:18 编辑


    注意呀!
警惕!摘自昨天新民晚报
10
发表于 2013-12-18 11:15:27 | 只看该作者
致真 发表于 2013-12-16 17:10
注意呀! 警惕!摘自昨天新民晚报

确实如此,尽量骑机动车少的道路,绕点道也值得。还在狂发牌照,大家都受害,起码骑一小时以上才能到尾气稍许少点地域,大城市人的悲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单车之家 - BikeHome.net

分享你和单车的快乐故事

Powered by Discuz!X3.2 © 2004-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