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小白女Pk凤姐 想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打印本页]

作者: 单人行    时间: 2010-5-6 11:37
标题: 小白女Pk凤姐 想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小白女Pk凤姐  想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如今网络造星的速度快到惊人,除了惊叹网络的速度之外,惊奇的是——为什么网络红人都是这样的角色?——凤姐、犀利哥,再想起之前的芙蓉!难道中国的互联网络只能容下如此之类的角色出现嘛?

网络真的有原罪吗?国家正在搞实名制上网,中国互联网的健康指数究竟怎样?为什么在网络上被火红关注的都是那些“亮点”,都是那些自信、风骚,或是被风骚的兽兽等呢?难道能活在中国互联网上的角色必须都是如此“无良”的嘛?一旦事情回归单纯和积极就会被网络遗忘到角落。

网络现在作为公众媒体重要的一支,媒体体现的公平正义、所提倡的价值观体现在哪里呢?最近网络上又有一个角色出现——小白女,先不说会不会红,但这样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更被网络媒体关注。理由很简单,网络媒体应该提倡更为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影响,而不是更物质和无良,更顺应网络原罪和网络暴民。

1、        相貌
女人嚒,总得先从脸开始~~~



2、        关注理由

凤姐的“雷人”征婚:
这年头在网络搞这个的人太多了,但比美没有结果,干脆就比丑陋吧?!!

小白女“裸游”福建:
蚁族姑娘因为感情失利、生存压力的等问题被迫离开北京。而她的离开并不是买一张火车票了事,而是选择去旅游的方式。只有1000块钱,买一张机票,带一个帐篷独自去流浪。五天四夜里就这样流浪下来了,在福建鼓浪屿和太姥山大搞“单身女子野外露营”。当然在太姥山的一段暧昧被网民诟病、暴cei~~~

3、        社会价值

凤姐的征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想了很久,在外务工人员的渴望和欲望?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不正是欲望的泛滥,人民没有精神价值观吗?前阶段,媒体报道福建砍小孩的事情,后来就接连发生许多这样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我不吐不快。这个社会是有问题,媒体极力提倡的,而人民只能去效仿。比如凤姐、凤姐、妖娆哥等的事,被极力的鼓动出来,有人是为了背后的利益,有人是为网络点击,但最后伤害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能让我们这个社会更物欲横流。

小白女的故事很简单,只是一个北漂的蚁族姑娘。在新浪论坛的一位自称她同事的人发帖称其是某化妆品公司的makting,月薪4000。蚁族群体现在是继民工群体后最大、最难的一块社会问题,从小白女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一个蚁族姑娘的坚强和自信,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对蚁族群体,还是整个社会而言,我认为小白女的生活态度和所作所为更值得被大家关注和接受,也更值得被网络媒体关注,引用小白女的一句话“每一篇天空都可以很美”。因为这注定改变蚁族和社会中对待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的问题。当然,我不是传媒人,如何才能做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传媒人比我们都更懂。

4、        社会影响
关于社会影响这个概念太高了,我也说不好!那我就用问句吧!
凤姐的故事,让你,你的老公,你的妻子,你的上高中、大学、小学的孩子,贪恋中的你,失恋中的你,热恋中的你得到了什么?摸摸良心问问自己。
小白女的故事,让你的老公,你的妻子,你的孩子,恋爱中的你明白了什么?


难道这就是网络应该给我们的吗?色情的,暴力的,物质的,无良的,所有的一切都映射着我们内心最阴暗的部分!!!!!想想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吧!!!
作者: 小白    时间: 2010-5-6 12:19
小白,男!!!!!!!!!!!!!!
作者: cycloneeric    时间: 2010-5-6 12:30
2# 小白


...

蛋定~

莫激动~
作者: 疯狂-MTB    时间: 2010-5-6 23:32
小白 杯具了。。
作者: cycloneeric    时间: 2010-5-6 23:54
真的是觉得世界观价值观没有跟上高速发展的经济步伐

不单是为了钱,为了名

也是为了满足一下空虚寂寞的心灵吧~
作者: dsfu    时间: 2010-5-7 18:39
小白 杯具了
作者: wqyy    时间: 2010-5-21 23:55
毛爷爷时代的人单纯简单  但没有自由 现在是自由一点了 只是乱象重重
作者: laden    时间: 2010-5-22 08:41
小白别激动啊:)
作者: pengyou    时间: 2010-5-23 01:09
凤姐实在太有腔调了!!!!!!
作者: 大金山伯爵    时间: 2010-7-20 22:15
太KB 啦,SB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