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端午寻访松江古镇 [打印本页]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15:42
标题: 端午寻访松江古镇
本帖最后由 山海行 于 2015-6-21 15:46 编辑

昨天是端午,由于队里没有安排活动,于是便自己单骑去了知道很早,但一直没能去的松江仓城老街。
仓城老街位于醉白池的西面一点,始到那里,就看见一座气势不亚于朱家角放生桥的大仓桥。下面是我昨天拍的大仓桥的照片。

松江在上海的西南,除了上海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现代化的松江大学城外,说到古迹,大多数上海人都会告诉你方塔、醉白池。但都不知道松江城内还隐藏着一座古城。古城位于市河南岸,明代松江大米进贡京城,漕运船队就从这里出发,故称“仓城”。
   大仓桥,位于古城西面,是一座高10余米,跨度50余米的五孔拱形大石桥,为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桥原名永丰,因桥南为松江府漕运仓城,故俗称大仓桥。明天启年间,知县章台儒建造。
一位小姑娘看见我在拍照,摆好姿势,看起来还很淑女范呢。


大仓桥东面沿河两岸便是残存不多的仓城老街。松江是上海之根,原松江古城的历史底蕴、府城名望,旧城遗韵、水乡格调,大量的古建筑、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些优势是周庄镇、朱家角镇、同里镇等不可比拟的。但现在已存留极少了。
有的老屋以前是大人家,有三进,现在很多都是外来人员借助在此。




传说哭崩长城的孟姜女是松江华亭人,所以现在仓桥便新建了孟姜亭。
老屋中原来的门窗都被住户拆卖了,现在只留下骨架了。下面这张照片拍的是原来一个大户的房子,现在里面住了18户人家,面目全非了。
这样的装束在上海近郊已很少见了。

目前,当地似乎也在开发仓城,但要想恢复原样难度很大,估计也和其他古镇一样,利用故事和传说改造或新造一个所谓的“古城”,以吸引游客,现在就已经复建了以前有过的水次仓关帝庙。进去转了一下,占地不大,油漆味还很浓。




很少听到骑游队去那里,但如果喜欢了解上海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民居和当地老住户聊聊家常,也能知道上海的过去和今天。

过几年再去就看不见原味的仓城了。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5-6-21 16:38


淡淡古意,闹中取静,有机会也去看看。谢谢分享!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17:03
阿康 发表于 2015-6-21 16:38
淡淡古意,闹中取静,有机会也去看看。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
作者: zlm5501    时间: 2015-6-21 18:06

作者: 江南骑夫    时间: 2015-6-21 18:53
谢谢山海行老师的介绍,该去看看!
作者: 拖拉机1    时间: 2015-6-21 19:19
感谢楼主为老年骑游挖掘出一处新的骑游景点,松江老城,是老年骑游队疏忽的地方。应该找个时间去探访下。

作者: 雪莲    时间: 2015-6-21 19:49


作者: 三脚猫功夫    时间: 2015-6-21 20:21
缘来松江还有这么个深藏不露的好地方阿?!50多年前去凤凰山民兵训练 途经松江有见过老城墙 现在还在吗?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21:50
江南骑夫 发表于 2015-6-21 18:53
谢谢山海行老师的介绍,该去看看!

互相通报有价值的骑游点是应该的,不必言谢。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22:04
拖拉机1 发表于 2015-6-21 19:19
感谢楼主为老年骑游挖掘出一处新的骑游景点,松江老城,是老年骑游队疏忽的地方。应该找个时间去探访下。
...

本人比较喜欢老城老镇,和我喜欢摄影有关。松江是上海的发源地,了解和记录自己所在地域的地理人文,也就是一个学习历史文化的过程,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从自己所在的城市开始吧。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22:26
本帖最后由 山海行 于 2015-6-21 22:31 编辑
三脚猫功夫 发表于 2015-6-21 20:21
缘来松江还有这么个深藏不露的好地方阿?!50多年前去凤凰山民兵训练 途经松江有见过老城墙 现在还在吗?
...

松江古城墙已不复存在,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此转发网上的资料,让我们共同了解松江城的古今兴衰吧。

消失殆尽松江古城墙(转发网络文章)
松江古城墙历经扩建、修筑、加固、战乱,到最后全部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春正月,张士诚率兵渡长江,攻破常熟后分兵两路,攻取苏州和松江。张士诚就委署史文炳镇守松江,扩建了土城墙。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军徐达占领苏州,活捉张士诚,派人代理松江府事,并令松江府“验民田,征砖九千万甃城”。洪武三十年(1397年),按旧城修筑起一座砖城。该城周围九里一百七十三步,高丈有八尺,池广十丈,深七尺余。陆门四,水门四,东门叫披云,西门叫谷阳,南门叫集仙,北门叫通波,城门名称石刻为松江知府陈威题。城墙上还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雉堞(垛口)3389垛。

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553~1556年)是倭寇侵扰松江最为猖獗的时期。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倭寇为患,加强城守,知府方廉组织修葺了松江府城,抵御了倭寇数次攻城。从万历二十六年至崇祯三年(1598~1630年)期间,松江修过城墙四次。第四次于明代崇祯三年(1631年)大修城垣,增高了城堞,修葺了窝铺、敌台、城楼。四座城楼:东曰迎生,西曰宝成,南曰阜民,北曰拱宸,都由董其昌题榜。四楼高耸,松江府城更加雄伟。

清军入关,占领松江城。太平军三次攻城,都使松江城遭到严重创伤,但又多次加以修缮。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不久,松江县城成为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8月16日,日军飞机首次轰炸松江,此后几乎每日有数架或十数架来松轰炸、扫射,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城厢居民纷纷向四乡避难。11月1~6日,先后有60余架日机狂轰烂炸松江城内外,全城多成废墟。11月5日,首批日军在金山卫登陆,6日晨,又有大批日军登陆,迅速向松江县城推进,松江县城岌岌可危,军民浴血抗日死守松江城三日。

古城墙逐渐消失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到了近现代,城的防御功能逐渐丧失,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墙成了城市建设与交通的障碍。

辛亥革命后,松江地方当局即有拆城之议。民国17年,为筑松(江)汇(桥)公路,在原东、西城门南侧各开一豁口,叫新东门、新西门,首开拆松江城墙之风。民国25年,为修松(江)金(山卫)公路,在原南门之西辟新南门。民国28年,初县政府宣布拆除4座月城(又名瓮城或城肚子)。不久,为拓宽中山东路,拆除东城门(披云门)。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占领松江城,于1951年,为拓宽沪松公路袜子弄一段,拆除北城门(通波门)。1953年为修筑通往南门的道路,拆除了南城门(集仙门)。1958年,为筑中山路和美化周围环境,拆除了西水门,同时拆除了西城门(谷阳门),至此4座城门全部拆光。西水门为第一个拆除的水门。1957年冬至1958年头,为拓宽通波塘,拆除北水门。1970年县苗圃建鸡场,拆除南水门。1982年,建白云新村,拆除东水门,至此4座水门也全部拆除。从民国28年拆掉4座月城至1982年拆除东水门,松江城垣月城、水城门、城门全部拆光。民国36年江苏省建设厅批示松江拆除城砖,抵充费用,以工代赈用于修路。从此私拆城砖之风无法控制,松江解放前夕,古城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城砖、城土用于筑路、建房、填河及平整地基等。1987年,西城河因两头堵塞,孳生蚊蝇,为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大涨泾以北至菜花泾全部用城墙土填平,建成绿化区。松江古城墙经历史上建城、扩城、修城、固城、守城、攻城、拆城等风风雨雨,不复存在,她成为松江历史沧桑变迁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流传于世间。

尧泓    2013.8.16    于上海茅台路蜗居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1 22:46
zlm5501 发表于 2015-6-21 18:06

谢谢你的欣赏。
作者: 山海行    时间: 2015-6-22 08:31
谢谢加分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