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编队骑行——自行车训练的毒瘤 [打印本页]
作者: allencanna 时间: 2014-5-31 08:12
标题: 编队骑行——自行车训练的毒瘤
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发公路车手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oadbikehengshui
这是个耸人听闻的题目,似乎毫无道理,因为大多数人一提到自行车运动,首先就会想到一大群骑行者鱼贯而行的场景,而没有参加过编队骑行的骑行者几乎为零,甚至我敢这样说,大部分的骑行者的大部分的骑行活动都是编队骑行。作为一项喜闻乐见的骑行方式,为什么要称他为毒瘤呢?
首先要声明一点,本文的讨论仅限于自行车训练,而非以骑自行车为载体的郊游、腐败、泡妞、吹比等活动,更不包括长途骑行,也不包括刚接触自行车运动的新人,对于这些人,他们应该编队,而且也跟毒瘤毫不沾边。
在这个前提下,再来定义一下自行车训练。骑自行车,是和跑步、游泳等活动类似的一种对身体的锻炼活动,骑行者对待自行车运动的态度一般是严肃的(部分是极度狂热的),运动的目的可以是健身,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或者希望在一些或大或小的比赛中取得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运动能力。本文的讨论针对的就是这部分骑行者,对他们来说,编队骑行是毒瘤,过多的编队骑行会削弱或者摧毁他们的运动能力。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编队骑行,类似北京刷奥园,武汉刷东湖,广州刷大学城之类的活动,几十公里一圈,或者几公里一圈多刷几圈,一大堆人拼命拉扯,不拉爆不幸福,如果你仍然热衷于此类活动,拉爆别人就十分开心,被人拉爆就要想办法下次找回来,我建议减少或者停止参加这类活动。
因为这种活动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一是高心率,追求极限的速度心脏的负荷也会达到极限,有些人认为多练练心脏会更好,但考虑到大部分人都没有运动基础,你的心脏在过去的20-30年中都没有达到过如此高的负荷,突然因为喜欢自行车运动而如此“折磨”心脏,有很大的隐患,再加上大部分人并没有科学的训练体系,经常处于过度训练状态,造成心脏长期积累疲劳,可能会诱发心脏的功能受损。心脏出问题对人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
第二是削弱身体的有氧能力。如果你每次骑上单车都感觉是在拼命,呼吸粗重双腿酸痛,那你大部分时间肯定工作在无氧状态。长时间的无氧运动会削弱有氧运动能力这个观点已经达成了世界性的共识,专业的运动员90%以上的训练都是有氧训练,举个例子长跑运动员90%以上都是慢跑,很慢很慢,专业的自行车手90%以上也是很慢的骑行,孙杨每天游泳8个小时以上大部分时间也都是慢慢游这些都是可以考证的,也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第三是对自行车运动的热爱会迅速消失。拉爆别人不用说,肯定累的要死,为了拉爆别人,冒着心脏受损的巨大风险,身体已经发信号告诉你“已经不行了”(呼吸粗重双腿酸痛),还要咬着牙坚持,简直是自虐。被别人拉爆,看到别人扬长而去,会想怎么我这么没用。每天无氧训练,会越骑越慢(身体的有氧能力削弱了),原来还可以进攻一下,越骑越觉得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都气喘吁吁,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不是玩自行车的料,车车出门右转二手交易区。
第四是巨大的安全风险。无论骑得快还是慢,编队骑行本身就是十分危险的。业余骑手骑行经验和控车水平参差不齐,心理状态无法预测,骑行时大部分视线被前方人员遮挡,碰到突发事件根本无法快速有效的反应。对这种活动的安全性,我的评价是: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的。
第五是训练强度不能保证。编队骑行的训练强度永远是随机的,可能你今天一直缩在后面却被拉爆了,也可能团队慢的可以边骑边聊天,一次编队骑行完全可以打乱你一个星期的骑行计划,对于有志于提高的车手,强度不可预测的训练绝不是好的训练。
关于正确的训练方法: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但是大部分过于复杂,强度也太大,不适合普通人来练,而且很多的训练方法是为了“骑得更快”,追求的是短期效益,没有考虑到对普通爱好者造成的伤病及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造成的过度训练等问题。我认为如果以健身为目的,可以完全按照180MAF方法来训练(即心跳控制在180-年龄以下)。如果以比赛为目的,适当加入10%以内的无氧训练,在这10%的无氧训练中,你可以尝试最适合你的方法,比如间歇训练或者20min workout之类的,但超过10%的无氧训练几乎一定会造成身体的伤病。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最脆弱的环节率先崩溃,可能是心脏、腰、膝盖,或者是免疫力。
关于正确对待编队骑行:如果别人都是在无氧状态下领骑,而你又不好意思不领骑,请你厚着脸皮按自己的最大有氧心率来领骑,可以想象速度会很慢,总会有人忍不住骑到你前面去得,这样你就可以以有氧心率跟骑了。如果跟骑的强度也超过了你的预期心率,一定要勇于掉队,善于掉队,目送禽兽远去后你就可以按照你自己的节奏来骑了,总之一句话,一定要确保心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逐步提升自己的有氧能力。当然如果你今天的计划是无氧训练,那你可以痛痛快快的和基友们证明一下自己,如果你严格按照9/1的比例分配训练强度,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令人惊艳的表现。
后记:什么样的训练是好训练,这个问题困扰了我长达数年时间,最开始我把心率控制在心率无氧阈值以下(大概是最大心率的90%左右,178rpm左右),每天的训练强度都是100%,骑完都是双腿酸痛到上楼都吃力,每天上班也无精打采,精神恍惚,虽然训练的如此卖力,但骑得并不快,我记得很清楚3年前的一次全力40km计时只骑了31.4km/h左右,之后不久左膝盖就出现了问题,导致我几乎放弃了自行车运动。2013年也是经常参加团队骑行,强度无法控制,经常骑一天要休息2-3天才能恢复疲劳。从2013年年底开始尝试180MAF训练法,开始我也感觉强度太低了,但是习惯了低心率之后身体感觉非常好,骑完几乎没有疲劳感,这样反而可以增加训练次数,累计的骑行里程和训练强度反而较以往高心率时更大,而且更不易造成伤病(去年年底至今未出现明显伤病)。还有连带的福利是减肥卓有成效,每天可以放开吃很多东西,而体重仍然几乎保持在自己的历史最低水平。原因无非是低心率下身体可以更好的利用脂肪提供能量。今年以来我几乎没有在自己的骑行中加入任何无氧训练的内容,但是30km单飞通勤速度仍然能轻松保持在28-30km/h左右,心率仅有130-150(看风向、气温等因素)。回想起每天平均170+心率的那两年,真是有点后怕,因为身边已经有几个喜欢公路车竞速的朋友因为心脏出现问题已经放弃了这项运动,身边还有两个朋友每天练得很辛苦,别人一加速他的心率表就嘀嘀嘀响个不停(超过了设定的心率上限值),还是拼命跟,但是越是用力骑越是每天被甩掉,都是编队骑行的受害者啊。还好我没有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还可以每天享受骑行(升级、换车)的乐趣。如果你也被训练方法的问题所困扰,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2014-5-30
作者: 公路菜刀 时间: 2014-5-31 08:46
既然认真的看完了,就说一两句吧,我觉得楼主自矛盾的地方太多了。
第一是高心率,追求极限的速度心脏的负荷也会达到极限,有些人认为多练练心脏会更好,但考虑到大部分人都没有运动基础,你的心脏在过去的20-30年中都没有达到过如此高的负荷
首先要声明一点,本文的讨论仅限于自行车训练,而非以骑自行车为载体的郊游、腐败、泡妞、吹比等活动,更不包括长途骑行,也不包括刚接触自行车运动的新人
运动的目的可以是健身,也有部分人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或者希望在一些或大或小的比赛中取得一些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运动能力。本文的讨论针对的就是这部分骑行者
既然你针对你的是自行车老手甚至是部份想在比赛中取得成绩的骑行者,怎么还说“考虑到大部分人都没有运动基础”,试问没有运动基础怎么成为了老手?怎么可能在比赛中出成绩?
既然大家都是老手甚至是要在比赛中取得成绩的骑行者,你这个3年前40公里AVS31.4,按你这个训练三年后30公里AVS28-30,虽然是心率低了一点,请问这个运动成绩有提高了吗?40公里AVS31.4怎么可能在比赛中取得成绩?
如何正确的进行自行车训练,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你的看法有很多矛盾之外,可能是适用对象错误了吧,也许对年纪50以上的公路车手比较合适。这里有很多AVS40以上的车手应该更有资格发表训练建议。
纯技术探讨,请勿生气。
作者: allencanna 时间: 2014-5-31 11:12
公路菜刀 发表于 2014-5-31 08:46
既然认真的看完了,就说一两句吧,我觉得楼主自矛盾的地方太多了。
第一是高心率,追求极限的速度心脏的负 ...
我后面说了有氧无氧9/1开 再厉害的人有氧也不可能超过35的 比赛当然是无氧
关于运动基础 大部分人没有这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从小大部分人都是坐着上课的 成年后对运动感兴趣的居多
虽然你骑了几年自感骑的不慢 但还是没有运动基础 练得不科学还是会崩掉
作者: zgnapple 时间: 2014-5-31 13:05
骑车是兴趣爱好,天生一双AVS30减的腿。骑骑车出出汗就行了,安全最重要。
作者: 麒麟轩 时间: 2014-5-31 14:09
老年骑行应该以健身为目的,不要过分追求高速度
作者: frank88 时间: 2014-5-31 14:40
原来大家AVS都那么高的,AVS20的飘过了哈哈!
作者: 祥瑞 时间: 2014-5-31 15:43
老年人骑车,图的是心情舒畅,延年益寿,适当运动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其次则相反。
作者: 公路菜刀 时间: 2014-5-31 16:26
allencanna 发表于 2014-5-31 11:12
我后面说了有氧无氧9/1开 再厉害的人有氧也不可能超过35的 比赛当然是无氧
关于运动基础 大部分人没有这 ...
我后面说了有氧无氧9/1开 再厉害的人有氧也不可能超过35的 比赛当然是无氧
对这句话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35很快吗?公路自行车比赛是无氧?你见过持续几个小时的无氧运动?环法一个赛段200公里左右,AVS40以上的大把。国内随便挑一个专业车手出来,骑35也不会是无氧
当然我们瑞说的不是针对老年骑游队,老年骑游队要那么快干嘛。
好了,到此为止,大家保留观点,不争论了。你说的有氧训练是对的,谢谢分享!
作者: allencanna 时间: 2014-5-31 18:27
公路菜刀 发表于 2014-5-31 16:26
我后面说了有氧无氧9/1开 再厉害的人有氧也不可能超过35的 比赛当然是无氧
对这句话我也只能呵呵一笑了 ...
比赛的话肯定是需要无氧能力 而无氧能力的训练肯定是需要大量有氧训练作为基础的
可能专业的能有氧35 业余的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做到奥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 观点有误大家可以讨论 我更希望有些数据方面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讨论下
作者: reckhou 时间: 2014-5-31 20:26
本帖最后由 reckhou 于 2014-5-31 20:28 编辑
allencanna 发表于 2014-5-31 18:27
比赛的话肯定是需要无氧能力 而无氧能力的训练肯定是需要大量有氧训练作为基础的
可能专业的能有氧35 业 ...
联赛B组能进前10的,有氧35基本都可以做到吧
而且有氧心率本身是会逐渐提高的。以我个人为例,去年心率150+就感到呼吸困难,今年150+还能说话,也没有明显不适。
作者: 无念 时间: 2014-6-1 02:15
兄台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简单来说,任何体育运动,因人而异,
不可盲目追求,本来就是图个乐,
有目标追求固然是不错,但量力而为,科学训练,不光为自己,更为家人,
困扰潘塔尼的背伤,也是诱使他吸毒的重要原因,
因为伤痛不能玩车的朋友,也是见到,
自己的颈椎不佳,所以骑行一般不超50KM,踏频维系100-105(不是平均),
一台好车,一身不错的装备,出出风头足以
作者: nongqing 时间: 2014-6-5 13:18
lz的总结能力给予肯定,但是部分观点过于片面,35以上就是 无氧区,更是因人而异,是否到无氧区是看心率区间,不可能是看速度,完全的业余爱好者,只要训练得当,35 都是在有氧区间的。还有编队骑行恰恰是提高能力的办法之一,因为会帮你克服很多风阻,让你能一点点的提高输出,微调输出,举个不例子,不是真实数据,但是是这个意思
在实际单飞情况下,匀速30 ,心率要140,如果匀速31 也许心率要 155 ,匀速32 心率要 170 ,那么你就爆掉了。
那么在编队的情况下就是 匀速30 心率135 匀速31 也许心率是 140,匀速32 心率也许是 150 ,你会发现
在编队骑行的情况下,只要控制得到,锻炼效果 来得更明显,也更轻松。锻炼效果更好,因为你的心率 区间是缓慢上升锻炼的,而不是 一下就串到你无法接受的无氧区间了。
作者: nongqing 时间: 2014-6-9 07:45
问题是,你是训练,就得逐步提升,假设你单飞30阻力和跟队35一样,但是单飞31增加的阻力,可能就是你身体承受不了的增量,但跟队36却是阻力增加很小,你可以承受,并微调增大输出。就像你的变速系统,每个档位之间相差一齿,和相差5齿,如果飞轮每次减少5齿也许你根本骑不动了,何来锻炼效果?
作者: allencanna 时间: 2014-6-9 08:03
nongqing 发表于 2014-6-9 07:45
问题是,你是训练,就得逐步提升,假设你单飞30阻力和跟队35一样,但是单飞31增加的阻力,可能就是你身体承 ...
问题是你根本无法控制队伍的速度啊 但是自己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训练就要逐步提升...这是偏执吧 哪有这样的道理
最后 其实速度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 心率才是 控制心率 不要管到底有多快
作者: 刘影 时间: 2014-6-9 10:18
编队骑行可以帮助活跃气氛,激发骑行乐趣
通过编队骑行,很容易把身体状态或者说是运动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到一个活跃的程度
然后就需要独立锻炼,针对自己的不足来制定锻炼计划,进一步提高,当然这是运动狂热者的做法,会很枯燥
对于大多数车友来说,还是沉浸于团队骑的快感之中。
作者: 至尊壕 时间: 2014-6-9 10:50
哎,我废了已经,现在是倒爷了
作者: dewente 时间: 2014-6-9 14:00
个人觉得编队最大的是安全问题,君不见大环赛一帮训练有素的职业车手都事故频频,何况随机编队乎?编队放大了摔车的危害,一个人的失误,往往很多人承担,车损人伤的结果令业余车手难以接受。
前几日在南站绕圈遇到一位年轻车友,主动邀请互相领骑,在跟骑的过程中,35的速度下遇到前方行人,年轻人躲避的动作和方向几乎让我无法预判,幸而习惯跟骑时保持一段车距避免的意外,后来小伙子问我:“你好像不太愿意编队骑行么”,我说为安全考虑有机会先彼此熟悉一下骑行习惯,适应了再跟骑无妨,小伙子也就自顾自骑远了。
所以,即使编队,也请保持车距,不要贪图他人替你破风。自行车运动也是“肉包铁”,安全的根本保障既不是器材、也不是技术,而是意识。
作者: dewente 时间: 2014-6-9 14:11
补充一点,假设我在领骑过程中,一般会更积极对路况经行预判,如觉得可能构成威胁,第一步先停止踩踏,同时直起上身,通过身体动作的变化给跟骑者提醒和反映的时间(高速下手势是不可能的),另外在迫不得已要躲避时尽量减少动作和线路变化的幅度,减少跟骑者的风险(前轮失控的危险是非常巨大的)。
还是一句话:意识是安全的最根本保证。
作者: dewente 时间: 2014-6-9 14:19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wNDc3NDQw.html
作者: 刘影 时间: 2014-6-10 01:19
本帖最后由 刘影 于 2014-6-10 01:20 编辑
dewente 发表于 2014-6-9 14:19
看起来碰到前方后轮不是主要原因
摔车前轮子出问题了
作者: 幽灵 时间: 2014-6-10 11:48
编队跟骑不仅车要好,人也要高技巧
作者: bingbing510 时间: 2014-6-10 12:11
心率的高低能不能通过调整踏频来改变呢
作者: firehardon 时间: 2014-6-15 21:13
平日里还是应该注重保护身体啊,学习下
作者: zhukov 时间: 2014-6-16 09:01
标题: RE: 编队骑行——自行车训练的毒瘤
reckhou 发表于 2014-5-31 20:26
联赛B组能进前10的,有氧35基本都可以做到吧
而且有氧心率本身是会逐渐提高的。以我个人为例,去年心率150 ...
B组单站冠军表示90%的AVS30左右 20min TT 41~
作者: zhukov 时间: 2014-6-16 09:03
标题: RE: 编队骑行——自行车训练的毒瘤
reckhou 发表于 2014-5-31 20:26
联赛B组能进前10的,有氧35基本都可以做到吧
而且有氧心率本身是会逐渐提高的。以我个人为例,去年心率150 ...
对了,比赛全程心率AVG 185+
作者: nongqing 时间: 2014-6-30 15:54
dewente 发表于 2014-6-9 14:19
我想说这个视频的最后这位骑士的问题,首先肯定是技术不到位,而且用 tt把骑的话本身控制性就大打折扣了,用这样的姿势去跟骑 是很危险的,何况可能技术还不过关。......所以 tt车本身也不适合跟队大组骑行。超控的滞后太明显了。
作者: Seiko 时间: 2014-6-30 16:16
zhukov 发表于 2014-6-16 09:03
对了,比赛全程心率AVG 185+
那就基本上在90%了啊
作者: silent_leaf 时间: 2014-6-30 17:03
maf方法只适用于长跑或者铁三这种匀速输出的情况,并不适合频繁拉扯的公路比赛。maf仅仅是一种训练方法,而且是很没有效率的一种方法。主要用在赛季前的有氧能力储备上,赛季中的lsd跟maf也是两回事。以跑步为例,多跑几次tempo或者间歇,maf配速的提升比一两个月的maf训练都来得快。
作者: zhukov 时间: 2014-6-30 17:40
nongqing 发表于 2014-6-5 13:18
lz的总结能力给予肯定,但是部分观点过于片面,35以上就是 无氧区,更是因人而异,是否到无氧区是看心率区 ...
20分钟不带停的 你说这是有氧还是无氧。。。。
我年龄26 220-26=194
作者: liboy900 时间: 2014-6-30 19:56
好文章
作者: 耶稣唱情歌 时间: 2014-7-3 22:37
科普贴,不错的
作者: nongqing 时间: 2014-7-9 14:02
zhukov 发表于 2014-6-30 17:40
20分钟不带停的 你说这是有氧还是无氧。。。。
我年龄26 220-26=194
你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说了有氧还是无氧,因人而异,且你的最大心率算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吧?需要去世纪测算.....
作者: 贝多芬 时间: 2014-7-9 14:38
这个。。。。。。。。
B组TT均速40+的觉得有点和专业训练无关吧。
说到底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输出功率。
心率是无法提高的,不管TT骑到40还是骑到50的人。全力骑行的时候心率大致都差不多。最优踏频也差不多100~110。我们唯一能提高的是在这心率下的输出功率。
所以一切训练的核心就是提高输出功率的问题。
提高功率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所有的运动项目的方法都是间歇训练。 一般分为1,3,5,10几种时间
段就足够了。如果你能顶风10分钟维持在50+的速度,你的有氧能力参加环法也不会掉队了。
作者: 200872320 时间: 2014-7-9 14:43
作者: 贝多芬 时间: 2014-7-9 14:44
补充一句,其实我没看懂LZ说的啥意思。
作者: 王子瓜 时间: 2014-7-30 19:40
dewente 发表于 2014-6-9 14:00
个人觉得编队最大的是安全问题,君不见大环赛一帮训练有素的职业车手都事故频频,何况随机编队乎?编队 ...
说到了关键,领骑的责任重大,控车不稳,走不了直线,缺少预判和应变能力都会成为编队的安全隐患,所以愿和磨合多年的队友保持半轮的车距,但绝不敢在一个愣头青后面图省力。
作者: 黑桃斯基 时间: 2014-7-31 16:27
不跟车不练拉扯么,基本上比赛起步就掉
作者: NOVICEBLUE 时间: 2014-7-31 18:22
强帖留名
作者: 西南偏南 时间: 2014-7-31 19:50
不管怎么样,楼主也是个爱车,认真骑车的人,说的可能有点不够明确,不像某些菜鸟一知半解的,非要摆出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