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马年再探广富林 [打印本页]

作者: 云龙    时间: 2014-2-24 15:03
标题: 马年再探广富林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4-6-12 01:21 编辑



     随着蒙在广富林遗址上那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于是广富林一时间成了车友们心目中新的景观热点,探寻者趋之如骛。马年伊始我就迎着风雪前往访古探幽,在雪花飘扬的天气里拍摄,虽然别有情趣,然清晰度大打折扣,广富林依然如坠云里雾里,看不清她真实的容颜。一周后,也就是上星期一,天开始放晴,云开日出,不胜窃喜,赶忙再度骑车前往广富林遗址公园,拍了不少照片,今发上来与各位共享。















































































































































































































[attach]896891[/attach]








作者: geminimike    时间: 2014-2-24 15:16
云龙大师就连拍照的技艺也是老法师级别的了!佩服佩服!
作者: zlm5501    时间: 2014-2-24 15:21
又一次感受大师的杰作
作者: 江南骑夫    时间: 2014-2-24 15:25
照片太漂亮了,很有气势!








作者: 云龙    时间: 2014-2-24 15:49
本帖最后由 云龙 于 2014-4-24 22:34 编辑









































































































































































































































































































































IMG_2386_副本.jpg (95.21 KB, 下载次数: 37)

IMG_2386_副本.jpg

IMG_2384_副本.jpg (88.07 KB, 下载次数: 45)

IMG_2384_副本.jpg

154813ftfxf2qyq377jxf4.jpg (103.1 KB, 下载次数: 36)

154813ftfxf2qyq377jxf4.jpg

作者: konamilei    时间: 2014-2-24 15:57
广富林最近真的是很热啊            

作者: 骑游迷    时间: 2014-2-24 21:37
在大师指点下二月十五日,我单枪匹马骑到广富林遗址。看看大师的照片再看看自己 的,天沦之别。敬佩大师构图用光创意的水准。近日再骑车去一次。锻炼骑车学习拍照。享受生活。
作者: 晨露嫣然    时间: 2014-2-24 21:47
云龙大哥此行广福林,杰作与前几次大大不相同,独特的取景,与众不同哦。要向大哥学习了,认真一丝不苟的对待摄影。
作者: pinksolo    时间: 2014-2-24 21:56
好漂亮啊,,,
作者: 骑游迷    时间: 2014-2-24 22:06
骑游迷 发表于 2014-2-24 21:37
在大师指点下二月十五日,我单枪匹马骑到广富林遗址。看看大师的照片再看看自己 的,天沦之别。敬佩大师构 ...

只会在QQ上传。标准的土包子,有机会学会了再传上,请大师凉解。
作者: 骑游迷    时间: 2014-2-26 06:56
[img][/img]
作者: 忘了隐藏    时间: 2014-3-18 10:44
家住松江,但一次都没有去过,听说还在装修中,暂时不收门票,是这样的吗?
作者: 西南偏南    时间: 2014-3-18 23:59
作为松江人感到非常的欣慰,广富林的兴建为松江的人文地理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作为上海之根的实至名归,周边的环境也是非常适合骑行活动,这个景点以后会逐渐成为沪上的一个热点,也是各路骑行活动的目的地。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