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245.JPG (594.93 KB, 下载次数: 2)
DSC_1243.JPG (611.63 KB, 下载次数: 2)
DSC_1242.JPG (578.41 KB, 下载次数: 2)
DSC_1241.JPG (535.67 KB, 下载次数: 2)
DSC_1240.JPG (509.39 KB, 下载次数: 1)
DSC_1239.JPG (515.75 KB, 下载次数: 3)
DSC_1238.JPG (576.36 KB, 下载次数: 1)
DSC_1237.JPG (580.92 KB, 下载次数: 1)
DSC_1236.JPG (547.25 KB, 下载次数: 1)
DSC_1235.JPG (548.92 KB, 下载次数: 1)
DSC_1234.JPG (566.06 KB, 下载次数: 2)
DSC_1233.JPG (494.29 KB, 下载次数: 1)
浦江起首处 上海母亲河——“浦江之首”三角渡撩开神秘面纱 |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29日 浏览次数:331 |
在过去的中秋之夜,一场名为“月映浦江首,诗词寄祝福”的中秋诗会吸引了不少沪上文化名家莅会相聚,不仅因为诗会上技艺精湛的茶艺展示、清脆悦耳的陶笛表演以及轻柔温婉的民族舞,还因为在诗会上揭开了当晚最瞩目“明星”的神秘面纱——刚刚落成的“浦江之首”水文化展示馆。 从石湖荡油墩港处登船逆流而上,金灿灿的稻田、飘逸的垂柳……两岸的农家、自然风光尽收眼底。几分钟后,远远望去,一个高高的灯塔矗立在江中,醒目的灯塔是如何固定在黄浦江正中的呢?原来,灯塔往西延伸形成了一块三角形的陆地,而灯塔就固定在三角形的尖端,为往来的船只指明方向。灯塔背后,是一座具有挑梁斗拱、四面坡特点的仿古建筑,这两个建筑同时被环抱在两岸的垂柳和绿树中,整体和谐的汉唐风格式建筑吸引了来往船只。 上岸,一块刻有“黄浦江零公里处”的大石头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浦江之首’。”施工队负责人彭康杰介绍说,这块三角形陆地的“两侧分别为斜塘江和圆泄泾,两条河流的交汇形成了黄浦江的源头。” 上海著名文学家、鉴赏家陈鹏举在中秋诗会后用《浦江之首记》表达了自己喜爱之情。他描述道:豁然开朗,一座安稳高敞的春申堂,出现了。晚唐风格,全木结构。堂前正中是“春申堂”、左右是“承恩浩波”和“永志初澜”,三块大匾。还有楹联:“黄歇何人耶万古开渠吹海水,春申秀水也千帆竞渡忆天人”;“开府建城昼夜不舍,蔚文润物古今如斯”和“渐晦渐明开合常圆水上月;相望相呼往来都是云间人”。守门的是一对初出夔门的明代石狮,那种通脱和旷达的神态,一定是得了咏过四鳃鲈的东坡先生的神气。 堂上是来自三晋的清代木匾:“盛德流辉”、“谊敦桑梓”和“云蒸霞蔚”。中原气度,映衬吴楚丰采。两人高的抱柱联,集的是松江前贤的好句子……“今晚在堂前石栏之边,饮茶赏月。白水、黄土、碧树,渔火、江船、潮音,还有十年不遇的圆月。”陈鹏举在诗会上有感而发:“我在黄浦江边出生,至今六十多年。繁华的大上海,给予我许多,只是没给家乡的感觉。我只是一个旅人。今晚,我感觉到了水、土、树、月和乡人的挽留和接纳。”“天湛湛以开笔,水漫漫以破题……”他还认真写下了《浦江之首赋》。《松江竹枝词》中有一首记述:甘“露桥边野菊黄,秋风萧瑟起斜塘。陶家胜迹多零落,莫向干山问菊庄。”其中提到的“甘露桥”就位于斜塘江和圆泄泾交汇的浦江之首处。据史料记载,甘露桥原为五孔石拱桥,桥北首建有风水龙王庙。在唐代松江建县之前,这又是苏州府官吏巡视和官兵抗击海盗等通衢大道,故别称“通济桥”,又名“剑川桥”。随着斜塘江、圆泄泾和五厍、北石等江水注入黄浦江,江面逐渐冲宽、河道加深,整座甘露桥就此沉没,龙王庙也坍毁不见。后来在这里置有渡口,俗称“三角渡”,是李塔汇、五厍、泖港和石湖荡等地区的百姓往来或去县城的必经之渡。 “这里自古就是航运发达地区,云间十二景中的“浦江烟渚”就是这里,附近是绵延数公里的黄浦江涵养林。”区史志办副主任程志强介绍说,历史上几次大的疏通至关重要,1522年,明朝户部尚书夏元杰打通了范家浜;1589年,海瑞又将圆泄泾和横潦泾、竖潦泾打通,奠定了这里航运发达的基础,也成就了从永乐年间开始,松江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后来孙中山、毛泽东到松江来视察都是先经过这里的。“在建青草沙工程前,这里承担着上海80%的供水量,可以说是黄浦江滋养了上海。”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钱明光介绍说:“青草沙工程建成后,仍然保留着之前在叶榭和斜塘江的两个重要取水口。”从航运角度看,建房所需的黄沙、石子以及楼板有90%都是通过这里运到上海,黄浦江把苏浙与上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站在黄浦江起首处,回顾历史,人们不应忘记母亲河的功劳,应该记住并保护好母亲河。” |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