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杭州周边的几个小镇 [打印本页]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09:38
标题: 杭州周边的几个小镇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4 13:16 编辑
杭州周边的几个小镇
4月11日——16日,预报是好天气,咱四个赶紧骑车去杭州周边骑了一圈,专逛小镇,嗅嗅绍山浙水的气味,练练快被阴雨天锈蚀的双腿。说走咱就走,蓝蓝的天上照日头,翻身跨车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
骑行路径:月浦——顾村——朱家角——金泽——芦墟——黎里——平望——南浔——乌镇——练市——善琏——含山——新市——塘栖——良渚——受降——龙门——诸暨——兰亭——绍兴——安昌——海盐——泗泾——顾村——月浦
骑行时间6天骑程760公里。
作者: shqy2012 时间: 2013-4-23 09:43
一网打尽喽,支持!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09:58
shqy2012 发表于 2013-4-23 09:43 
一网打尽喽,支持!
走过路过,且行且游,点到即止,不敢久留。谢谢!
D1 上海——南浔 155公里
照例还是国道318开始,这条发生梦想和故事的大道啊……
又见淀山湖,相看两不厌。同样的位置几乎每年要见上几次,近400年的古寺历来是淀山湖渔商客船通江达海的指路灯塔。田野的姹紫嫣红扑面而来,花香草香甚至猪棚里散发出的气味都是那么久违亲切,蛙声咯咯似乎催人快跑快跑,再不跑老了。骑在车上的感觉真好。
10点多就到金泽了。金泽是青浦西南边界古镇,出镇就是江苏地界了,以古桥众多而闻名。相传昔日有农人获石如金,取名“金石”,也有此地为水乡泽国,且盛产鱼米赛金,故称“金泽”。老佟老郭没来过金泽,实在不愿错过,老姚在路边腾云驾雾过烟瘾,我与他俩进镇逛逛。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0:17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09:58 
走过路过,且行且游,点到即止,不敢久留。谢谢!
这个江南第一桥乡至今保存了十几座完好的古桥,喜欢赏桥寻古的朋友是值得在此慢慢消磨上一天的。一个静字概括了串行古镇的感觉,枕河而居的小镇居民在晨钟暮鼓声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原来也是生意经。正看虹桥时,一男子热心说“这种新桥有什么看头,要看到里头看老桥。”跟了几步又加一句“坐船吧,我可以一路给你们讲过去。”旅游开发已有长进,记得上次来时没有游船的。其实这虹桥虽是新造却有来头——1999年应美国公司专栏制作《中国虹桥》节目需要,仿照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汴水虹桥之单孔木拱桥,依照古代建桥工艺,采用无支架施工法,把64根拱圈木与5根横梁木形成拱圈,用捆绑式结扎,整架桥没用一根钉子,再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造桥工艺,华美富丽。桥体朱红色,桥身上左右两边各嵌有五个狮子探头,一如桥面重压在狮子身上一般。狮子气守丹田,气冲脸皮,不敢松懈,以防桥木散架,造型逼真,憨态可掬。
普济桥,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桥,坐享“上海第一桥”之美誉。
满园春色关不住,古杏新芽出墙来。
作者: 偏锋炮局 时间: 2013-4-23 10:22
听说你去了浙江,早就在等你的大片,今日始见,断不止这点东西的,等你后面更精彩的,一定会有,留个电话:18317000745,望你也给个电话号,非常想与你联系。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4-23 10:27
阿康的大作出来了,绕杭州周边小镇骑游一圈,书写着幽默浪漫的故事。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0:44
偏锋炮局 发表于 2013-4-23 10:22 
听说你去了浙江,早就在等你的大片,今日始见,断不止这点东西的,等你后面更精彩的,一定会有,留个电话: ...
我知道你也没闲着,跟着叶老大去赣北皖南了。我电话是13764646059。
11:30 ,85公里,芦墟午餐,饭后即去黎里。
黎里,这个以“亚子故里”为旗号的小镇,本来早应成为旅游热土的,可惜至今仍是灰头土脸的,从国道向南2公里一路灰尘,景区就在镇中央大路两旁的河沿,像个半拉子工程,路边一瘪嘴老汉满肚怨气:开发开发,五六年过去,老古董拆光,新的造的不像样,只是肥了那些当官的……越讲越气愤一发不可收。其实小镇的规划还是挺周全的,只是缺少大手笔,迟人一步,让百姓失望。明年应能看到又一个江南古镇了吧!
柳亚子其人 1887—1958,吴江黎里镇人,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与宋庆龄何香凝从事抗日民主活动,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重庆谈判时曾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并附信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柳亚子很快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此后与毛泽东多有唱和。今黎里中心街30号有其纪念馆,时间关系,要去南浔玩一把,未及参观。
黎里大桥及运河
作者: 雪莲 时间: 2013-4-23 10:52
作者: 大顺 时间: 2013-4-23 11:16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2:57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3 13:01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4-23 10:27 
阿康的大作出来了,绕杭州周边小镇骑游一圈,书写着幽默浪漫的故事。
几个骑车老头,已过了幽默期,也不会发生浪漫故事,不过是与大家分享骑游过程罢了!一路上大家都在磨练吸收,特别是老郭,也真不容易。继续。
南浔 16:30进景区,正是门卫撤岗之时。一行推着车在门卫的注视下大摇大摆的进镇了。这个因丝绸业发达而富裕的小镇竟产生“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每来一次,都会被南浔富商的财可敌国而深深震撼。在当地,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贴在南浔上的最大标签就是财富二字。
开宗明义,进门第一景就告诉我们这个小镇的发家奥秘。
推车游览有点烦,搬上搬下忙得欢
落日余晖下的水乡
想不到吧,纵横千里的大将军会为村姑撒一把同情之泪,还会发明文房四宝的毛笔,明天要到善琏去拜访一下这位秦朝大将。
-
DSCF3899.JPG
(83.51 KB, 下载次数: 24)
-
DSCF3890.JPG
(74.2 KB, 下载次数: 15)
-
DSCF3885.JPG
(73.72 KB, 下载次数: 20)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3:32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3 13:33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12:57 
几个骑车老头,已过了幽默期,也不会发生浪漫故事,不过是与大家分享骑游过程罢了!一路上大家都在磨练吸 ...
辑里湖丝馆 辑里湖丝是南浔“特产”,又称“辑里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蚕桑丝绸产地,湖州是最古老的源头之一,有4700多年历史。明代中叶辑里湖丝列为御用贡品,成了中国优质蚕丝的代名词。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沪商徐荣村寄送12包产于南浔辑里村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的金银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世博会金奖的民族工业品牌。凭借辑里湖丝的优势,南浔人拼搏于沪上,近百余家丝商巨贾因此致富,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小莲庄门口 这是刘镛的私家花园别墅。参观时间已过,大门紧闭,透过一隅,院内的豪华、精致、高雅,都能明明白白的传递出来。
刘镛为“四象”之首,(可不是那个宰相刘罗锅)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
张氏旧宅
四象其二张颂贤财富仅次于刘家,占第二位。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善经营,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孙张钧衡中举人,承袭祖业经商有方,产业盛丰。张静江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早年参加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高大厚实的院墙后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财富故事。
便民街果然便民 住宿吃饭要出景区,当地人都介绍去便民街,吃、住、玩、购物、交通都很方便。
晚饭后余兴未尽,来个夜游南浔。
[attach]682654[/attach]
-
IMG_7397.JPG
(63.83 KB, 下载次数: 14)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5:46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3 15:46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13:32 
辑里湖丝馆 辑里湖丝是南浔“特产”,又称“辑里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中国是 ...
D2 4月12日 晴 南浔——塘栖 108公里
一早,直奔状元楼面馆吃面。就在景区外的一条小街上,挤过摆满菜摊的石板路,才见得招牌,大名鼎鼎的面馆,门面竟是如此狭窄,店堂竟是如此逼仄,而食客竟是如此熙熙攘攘,环境已是很陈旧,百年来的苍桑烟火已将它熏得斑斑驳驳,灶台在屋内一角,临窗而建一口大锅,汤水沸腾,汤上飘着油花,案板并排摆放着十几只大碗,碗中放着煮熟的肉。一股香气弥散在整个屋中,客人只顾低头吃面,并无大声喧哗。总共4只方桌,赶紧挤进来找空位子坐下,高叫“四碗双浇面!”老板娘兼做抬面的,跑进跑出马不停蹄。8元的面有很大的一块红焖肉一块酱爆鱼,深深地埋在碗底,味醇量足又便宜。同桌的母子刚走,几个湖州客即坐上,看来都是闻味而来。店堂外,一中年食客剔着牙介绍,我们南浔生儿子主人家发面票来状元楼吃面,生女儿要去五福楼吃面,多年的规矩,一百多年的老店了,两家面馆紧挨着,生意一样好!不过去五福楼一看,气派一点,生意似乎不及状元楼。老姚吃罢出来说,我吃到了两块爆鱼,我说,昨晚你自己还说你身份证上的照片少说也个正团级,老板娘讨好你悄悄做个人情也给你这个不知趣的说出来……哈哈哈哈
作者: 老葛 时间: 2013-4-23 15:51
作者: 奉贤骑士 时间: 2013-4-23 15:58
图文并茂
作者: 静思 时间: 2013-4-23 16:08
多次到达南浔古镇,没看到这两家面店。
谢谢楼主的介绍,下次也去品尝一番。
作者: maozhenyin 时间: 2013-4-23 16:12
精 彩 亮 丽
作者: 常青藤 时间: 2013-4-23 16:51
l楼主的介绍精彩细腻,让去过南浔多次的我感觉焕然一新,值得重游一次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17:14
常青藤 发表于 2013-4-23 16:51 
l楼主的介绍精彩细腻,让去过南浔多次的我感觉焕然一新,值得重游一次
一早状元楼吃面是南浔游的固定节目,这就是自助游的好处了。谢版主鼓励,谢谢楼上各位关注。
朝东南方向掠过辑里村走浔乌线到乌镇。东西栅两大景区,西栅以休闲夜景取胜,东栅以人文传统见长,就看个东栅吧
这里也有个状元楼气派多了,市口也好,但名气不一定比南浔的那家大,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乌镇的民间风俗、民间制作很有特色。扯白糖、蓝印花布、三白酒、缫丝工艺棉纺织等等,游客听了看了做了尝了,于是记住了这个地方。
50元一斤的三白酒,每人一小杯品尝,酒味很醇,比二锅头好多了
财神湾
看过电影的人,再看到这个铺面,会一下跌落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真希望穿着长衫的寿生会抱着算盘跑出来
戏台上正演出桐乡花鼓戏,不管人多人少有人无人,早八点到晚十点演员们都会旁若无人地念唱着……
文学巨匠就是从这里走出的
救火会
随拍拍
上个世纪的美女
财富是令人艳羡的,文化却是令人崇仰的。独具一格的水乡生活文化,人的衣食住行也都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乌镇自古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出过64名进士,161 名举人,梁昭明太子、茅坤、张杨园、茅盾等,彪炳史册,并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胜迹,正因为他们才有了乌镇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乌镇江南水乡古镇之首的地位。这也是我更喜欢乌镇的原因。
-
DSCF3922.JPG
(58.22 KB, 下载次数: 9)
-
DSCF3920.JPG
(57.8 KB, 下载次数: 13)
作者: 流沙一砾 时间: 2013-4-23 17:40
照片拍的漂亮、清爽,故事讲得生动、详细。
作者: 致真 时间: 2013-4-23 18:36
小镇故事多!
期待ing
☆☆ ☆☆ ☆☆ ☆☆
★★ ★ ★★
☆☆ 祝你快乐! ☆☆
★★ ★★
☆☆ ☆☆
★★ ★★
☆☆ ☆☆
★★ ★★
☆☆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20:16
致真 发表于 2013-4-23 18:36 
小镇故事多! 期待ing
☆☆ ☆☆ ☆☆ ☆☆
谢流沙、致真关注!谬奖了。对自己的照片特别不满意,画面杂乱,夜景糊涂。经常从流沙的摄影作品受到启发和教益。塘栖的节目也是致真的那张飘着水草的运河照片引发的。网络是个好东西,信息互联互达,取长补短。
出乌镇奔善琏,途径练市午饭。古镇练市,风景幽美,小桥流水,一派田园风光。运河古道(杭申乙线)象一条玉带,舒舒展展、平和恬静地向东流至茅盾的故乡--乌镇,与京杭大运河汇合。与西塘、乌镇一样,水乡地区没有规规矩矩的直路,听人忽悠绕了个大圈才到毛笔之都善琏。从街面粗粗一看就知这是个经济欠发达一业独大的地方——街上人很少,店面半开半关,地面也不够干净。就在一条小路尽头看到善琏湖笔厂,赶快去看看。
湖笔厂大门。光线关系,从厂区内朝外拍
大门敞开,门口制笔管的车间老师傅热情地说,你们可以进去参观,一楼成品室,二楼以上是车间,欢迎欢迎,随便看。
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从事湖笔制作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几乎是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史载:“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素享“湖笔之都”之美称。两个大厂是善琏湖笔厂和含山湖笔厂。前者是双羊牌后者双喜牌。相比较而言双羊的牌子要老一点,其余皆小作坊。书者画者尽可选此两种牌子。所谓好货不便宜,一支笔动辄几百上千,令人咋舌。
也有东北客商千里迢迢前来选购
[attach]682935[/attach]
[attach]682936[/attach]
晒干待用的毛料
[attach]682957[/attach]
-
IMG_7417.JPG
(58.19 KB, 下载次数: 19)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3 20:47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3 20:50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20:16 
谢流沙、致真关注!谬奖了。对自己的照片特别不满意,画面杂乱,夜景糊涂。经常从流沙的摄影作品受到启发 ...
底楼营业员介绍,方知晓两点——湖笔不是用湖州绵羊毛制成,而是长三角地区的一种山羊毛制成;狼毫不是狼的毛,而是东北地区一种黄鼠狼的毛。我这个不懂书画的人尽会自以为是,出丑啦。
车间的摆列方式就是方便参观观摩,人家确是诚心诚意的。制作工艺流程竟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所谓“毛颖之技甲天下”。用材羊毫、狼毫、紫毫、兼毫、鸡毫五大类,即羊毛、黄鼠狼尾毛、野兔毛、混合毛(羊毛与兔毛或与黄鼠狼尾毛)及鸡绒毛制成,笔锋尖利、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是其质量特点。
参拜蒙公祠。历代尊奉蒙恬为笔祖,其湖笔制作工艺,也一直禀承恬之制法,且延续至今。为了纪念笔祖蒙恬,善琏笔工在镇上建造了“蒙公祠”,每逢农历三月十六、九月十六,天下笔工云集蒙公祠举行盛大庙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还演三天三夜大戏,这一传统的延续至今,并逐步以民间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变庙会为湖笔文化艺术节,蒙公也要为振兴地方经济出力啦!
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蒙恬灭齐国、修直道、筑长城,逐匈奴,功莫大焉;又发明毛笔,使湖笔与歙砚、宣纸、徽墨同登文房四宝宝座,中华书画文明流芳千古扬名寰宇,善莫大焉!后人立祠纪念,应该,应该。
作者: zyp1309 时间: 2013-4-23 21:51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20:47 
底楼营业员介绍,方知晓两点——湖笔不是用湖州绵羊毛制成,而是长三角地区的一种山羊毛制成;狼毫不是狼 ...
LZ游记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文采飞扬,精彩!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4-24 08:35
阿康 发表于 2013-4-23 20:47 
底楼营业员介绍,方知晓两点——湖笔不是用湖州绵羊毛制成,而是长三角地区的一种山羊毛制成;狼毫不是狼 ...
阿康
作者: 益民 时间: 2013-4-24 08:56
抢个小板凳,等待阿康继续。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09:21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4 09:28 编辑
zyp1309 发表于 2013-4-23 21:51 
LZ游记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文采飞扬,精彩!
谢卓老师关注。继续。
东南有山耸然,名曰含山,地处南浔、桐乡、德清三地交界处,京杭大运河蜿蜒依山而过,有山有水有寺有塔有林有草,含山已成度假风景区。骑着车冲下含山大桥,拐个弯即到达蚕花圣地景区。同行的小伙子告诉,清明前后真热闹,你们来晚了。这里是中国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清明节有轧蚕花的习俗,方圆百里数十万蚕农乡民们纷纷前来含山轧蚕花,祭蚕神。现已成为湖州丝绸文化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清明前后都举办一次含山蚕花节,已举办十三届,曲终人散大门紧闭,只记得楹柱上有八个字——天虫下凡,神木通天。一想到蚕儿给人类带来滑爽、温柔、华贵和财富,我不禁对小小的神灵之物充满好感!它是杭嘉湖地区的神灵啊!精力过剩的老佟还信心满满的要骑上山顶,毕竟只有80米高,无奈“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铁将军把门,管理员逍遥。
三月十六天下笔工祭笔祖,清明节蚕农祭拜蚕神娘娘,湖州各地主政者行政推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达到多赢,联想到凤凰的父母官只想取蛋不养鸡的做法,差距不是一眼眼啊。
沿着新修的柏油县道,转眼来到又一运河古镇新市。古镇就在公路里面不远,幽静,干净,很窄的一条小河,临河人家几乎与镇区民居连成一片。石碑上看,是德清界了,很难想象它曾是京杭大运河线上最大水运码头,商贸文化从可上溯两晋,辐射日本、南洋,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其前身为陆市,某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陆市淹没,成为生满芦丛的汀洲之地,遂改名“新市”。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古镇被水分割成碎块,又由50余座桥梁连成一片。东南西北的市河上还建有木栅,晚上栅门一关水路中断,古镇在夜梦中沉睡了。未及细看那些栅门,倒是听到路边老人的怨言:都拆光了,新造的假的有啥看头。我想,为什么改造和保护不能两全呢?为什么政府做的老百姓总是不满意呢?为什么镇政府要造的这么气派,像个衙门?
-
IMG_7442.JPG
(62.63 KB, 下载次数: 19)
-
IMG_7441.JPG
(58.68 KB, 下载次数: 21)
-
IMG_7440.JPG
(76.35 KB, 下载次数: 23)
-
IMG_7439.JPG
(77.26 KB, 下载次数: 19)
-
IMG_7438.JPG
(137.57 KB, 下载次数: 19)
-
IMG_7437.JPG
(67.88 KB, 下载次数: 17)
-
IMG_7443.JPG
(48.34 KB, 下载次数: 18)
作者: 偏锋炮局 时间: 2013-4-24 09:32
好文笔,好照片,毛老师的骑游路线又好,令人感叹,羡慕!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10:38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4 10:41 编辑
偏锋炮局 发表于 2013-4-24 09:32 
好文笔,好照片,毛老师的骑游路线又好,令人感叹,羡慕!
谢益民、偏锋关注。继续。
到塘栖太阳还是高高的。 还是这座横卧在运河上的广济桥最夺人眼球,赶紧照几张。从示意图上看,所处已是景区水南街货运码头处,旁边就有一旅社,讨价还价35元人。卸下行李披着晚霞游塘栖。
明代人是这样解释地名的:“国初开设运河,大筑塘岸,居民初集,负塘而栖,因名唐栖。”这也说明运河对于塘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塘栖位居京杭大运河水道要冲,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康熙、乾隆多次“临幸”,建起行宫。今行宫何在,尽是南来北往客,七十二半弄中,却听南腔北调音。
运河边的交易。水质比以前要好多了,有不少水产品了。
广济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桥下拾级而上,感觉像是在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势如长虹,造型秀丽,老底子从苏州坐夜航船,见到广济桥便可松一口气,哦,快要进杭州了……它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广济桥是塘栖的骄傲,有人称它为塘栖的龙鼻,高峻挺拔。民间还有“走桥”民俗。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迎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走桥祈福的说法。
-
DSCF4002.JPG
(46.19 KB, 下载次数: 24)
-
DSCF3996.JPG
(58.02 KB, 下载次数: 22)
-
DSCF3993.JPG
(46.44 KB, 下载次数: 20)
-
DSCF3984.JPG
(54.35 KB, 下载次数: 17)
-
DSCF4002.JPG
(46.19 KB, 下载次数: 20)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12:25
阿康 发表于 2013-4-24 10:38 
谢益民、偏锋关注。继续。
到塘栖太阳还是高高的。 还是这座横卧在运河上的广济桥最夺人眼球,赶紧照几 ...
美人靠
塘栖的廊檐在靠河的一边都建有一长溜木制长椅。长椅的椅面是两根长木头并行镶嵌在两头的墙柱里,长木与长木之间横隔着若干短木,像一架横放的梯子。长椅上还装有靠背,靠背略带倾斜。这些长椅,塘栖人叫它“米床”。原来,米市兴起时,塘栖街上处处是米行,米行的进货出货都离不开船,这沿河的长椅便成了收米卖米的经营场地,堆放一些笆斗米袋之物。一到夏间,米床又成了纳凉的好去处。手执芭蕉扇,嘴衔紫砂壶,凭栏观赏运河风景,嘿,那才叫景不醉人人自醉。特别是当一些年轻的女人坐在那米床上托腮沉思、凭栏远眺,那情那景似画非画,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一些文人墨客便给米床起了个充满诗意的学名,叫做“美人靠”。
看,塘栖的夜景美不美,老骑队员的服装、精神状态美不美,坐在美人靠上,吸烟聊天赏景,这滋味美不美?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14:12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4 14:13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4 12:25 
美人靠塘栖的廊檐在靠河的一边都建有一长溜木制长椅。长椅的椅面是两根长木头并行镶嵌在两头的墙柱里, ...
D3 4月13日 晴 塘栖——龙门 102公里
早起结账走人推车继续游古镇。夜色里的古镇古桥像浓妆艳饰的美女,晨色中却显得清秀脱俗。
光线好,才看清乾隆御碑。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郭璞井边遇上热心人,介绍塘栖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大路正前面的小山是超山,上海人每年要来看梅花,桥墩前的石墩叫二龙戏珠,80年代造,用来保护桥墩。浙江小镇实力排名27强塘栖做榜眼,第一名瓜沥……我笑言,你干脆去做个导游吧。
-
IMG_7460.JPG
(88.59 KB, 下载次数: 17)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4-24 14:29
继续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15:52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4 15:57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4-24 14:29 
继续
谢谢关注!继续。
此处已是杭州余杭地界了,东西大道直达闲林,平坦笔直,9点不到抵达良渚博物院门前,门前小孩叽叽喳喳,双休天爸妈带来受教育的。参观免费。
九点整随着人流进场参观。先看一个附带的新西兰毛利碧玉文物展,林林总总的玉制武器、工具、饰物、礼器,还有任人抚摸的玉矿,看得眼花缭乱,总觉得与良渚展风马牛不相及。
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美丽洲”,诗一样的名字,惊人的考古发现。
良渚博物院位于余杭区良渚镇美丽洲公园,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设计出自英国人奇普菲尔德之手,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简洁而流畅,与周围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丽洲公园相映成趣。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良渚从此声名远播。考古学家以距今5300——4200年左右的年代命名的“良渚文化”,将中华文明史前推了2000年,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了不得啊!杭州人更是自豪地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年!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具体分“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
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考古历程。劳动分工的复杂化,脑力与体力劳动阶层,良渚文明形成。“玉敛葬”大墓,揭示良渚文化社会等级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把良渚文化的诠释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彰显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看到这个总结,联想到毛利碧玉展,我才恍然大悟:文明都是相通的,既然良渚人已把玉器当作阶级、身份的象征,当作文明进化的标志,为什么隔了太平洋的毛利人就不能呢?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4 17:13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5 12:39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4 15:52 
谢谢关注!继续。
此处已是杭州余杭地界了,东西大道直达闲林,平坦笔直,9点不到抵达良渚博物院门前, ...
上完这堂历史课,继续赶路。闲林镇02省道边上有个小白菜文化园,杨毕案牵涉到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员群贪群腐,故此也成为党风廉政教育的场所。余杭是杨乃武小白菜家乡,在此重温故事别有一番趣味。
此案的最后解决,是慈禧得到这些官员没把她放在眼里的奏折,才来了个一锅端,唉,贪腐之下百姓只有死路一条,更何况是个弱女子,窦娥,苏三,葛毕氏,概莫能外。
饭后出闲林进山区,过了两个隧洞,一个叫万丈山的隧洞有1865米。
上320国道天大热,无遮无拦,进一小镇曰受降,便去寻那个受降厅,上坡进镇再下坡,云千人坑、受降厅还在公路前方,老姚在路口买了个西瓜,热急了的我们三下两下给干掉了
作者: 老葛 时间: 2013-4-24 22:40
-
071942zqco3r5ujznztl9b.gif
(14.51 KB, 下载次数: 20)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5 11:00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5 11:06 编辑
老葛 发表于 2013-4-24 22:40 
谢谢老葛鼓励。
受降镇 抗日战争时期,宋殿村是侵华日军在杭州地区的据点之一,周围碉堡林立,战壕纵横,军犬成群。数以千计的人被杀害并抛尸于村南千人坑。日本投降后,宋殿村(现受降镇中秋村宋殿自然村)被指定为接受侵犯浙江地区日军投降的洽降地点。为了纪念这一有历史性事件,民国34年(1945)长新乡改名为受降乡,受降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千人坑
受降厅,自助服务的景点 门房无人,大门虚掩,院内空空,展厅大门也是虚掩,用根拴着绳的钉子别着,拔开钉子,便是几百平方的展厅了……
出门不忘关门别钉子,再轻轻合拢院子大门,挥挥手……景点都是这样该多好呀。
拐过富阳市,越过秀美的富春江,307省道进入山区,到龙门古镇太阳还在西边挂着。
富阳开发旅游也有绝招——富春山居图。满目青山巨幅标语:保护环境,打造新的富春山居图!既有时代气息,也有文化涵义。今天晚上我们几个老头也来体验一把富春山居的滋味吧!
作者: 大顺 时间: 2013-4-25 11:36
骑+游我真正的喜欢!
作者: 淡定 时间: 2013-4-25 11:57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5 13:00
淡定 发表于 2013-4-25 11:57 
谢谢大顺、淡定关注。继续。
景区已关门,还是有办法的。先打听好,能带进景区再住下,OK!老板娘爽快地说,65元的门票一点没意思,有啥好看的。25元住下马上带去吃饭,沿大路边拐进一小巷,曲曲折折就进了古镇。尽管大门已关闭,旁边许多岔道可以进镇,里面村民照样生活,做生意,上学放学,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玩了一圈再吃饭,不过这顿饭有点贵,两个老板之间有猫腻,我们也算是有得有失了。现在的景区都是这样,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景区)、游客之间都在玩猫猫,各打各的主意各出各的招,据说凤凰那边也是被逼急了出此下手,我看还是要仙人指路,中央出手一揽子解决。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高票价不合天理人情,死路一条!
龙门古镇距杭州仅五十余公里,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以明清古建筑群闻名,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为富阳群山之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因此得名。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沿袭至今已是第65代了。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
-
IMG_7511.JPG
(110.94 KB, 下载次数: 15)
作者: greatrock 时间: 2013-4-25 13:16
很自在的骑游.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5 15:05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5 15:12 编辑
greatrock 发表于 2013-4-25 13:16 
很自在的骑游.
谢greatrock关注。
D4 4月14日 晴 龙门——兰亭 100公里
富春山居梦子陵,龙门春晓闻鸡鸣。山间的空气清新洗肺,早早起床,再一次曲曲拐拐进古镇看个新鲜。
这里没有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暴露原木本色的宽阔的厅堂,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里的古建筑类型是非常齐全的,不仅有民宅,还有明代的砖砌牌楼,有塔、寺,有祠堂和数十座厅堂……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
孙氏宗祠
砚池夜月
镇外公路边吃完早饭,没走几步,老佟的车胎没气了,一根极细短的钢丝扎了车胎,补好装上,又没气了,原来是撬棒弄坏内胎,补上还是漏,还有个洞……如是者四。折腾了一个多小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越急事越多。山区里少不了爬坡冲坡,特别那个1540米的长坂山隧洞,光线暗,水泥板路时有车胎宽的大缝,还有大坑,弯道无栏杆,不当心会冲到下面快车道里,大小车辆一辆接一辆呼啸而过,险象环生。到应店街镇路就平坦了。进诸暨看西施去。
傍名人
-
DSCF4033.JPG
(48.07 KB, 下载次数: 17)
-
DSCF4025.JPG
(64.17 KB, 下载次数: 18)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5 15:47
阿康 发表于 2013-4-25 15:05 
谢greatrock关注。
D4 4月14日 晴 龙门——兰亭 100公里富春山居梦子陵,龙门春晓闻鸡鸣。山间的 ...
西施故里
青山绿水出美人
伟人点评使美人增色不少
历代名媛
也算是一场艳遇吧
时代不同了,浣纱处洗衣服的大老爷不少
范蠡祠
四眼井
景区门口一条31省道朝东北直奔绍兴而去。
途中稍有耽搁,抵达兰亭景区已到闭园时刻,但整个环境书法节的杏黄旗帜把气氛烘托得浓浓烈烈的。不知那个以兰亭为名的小镇有什么看头,就在此住下吧。
兰亭镇为公元前19世纪古越先君的旧都,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其扬名则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三月初三邀友雅集修禊于此,作序《兰亭集序》,王被后人尊为“书圣”,兰亭亦成为“书法圣地”,精华都在景区及周围的山头,镇上倒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
IMG_7517.JPG
(101.96 KB, 下载次数: 13)
作者: 一竹 时间: 2013-4-25 20:31
这条骑游路线设计独具特色,风光精致、文化内涵、历史沉淀都有了。。边看帖,边无意间将此贴与央视的“远方的家”栏目作比较了——电视镜头是动态的,帖子里的图片是静止的;主持人的叙述娓娓动听,看楼主的文字则有更多回味。。
强顶一个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6 16:33
一竹 发表于 2013-4-25 20:31 
这条骑游路线设计独具特色,风光精致、文化内涵、历史沉淀都有了。。边看帖,边无意间将此贴与央视的“远方 ...
谢谢关注。继续。
D5 4月15日 晴 兰亭——海盐 145公里
晨练登小亭山 兰亭到绍兴没有多少路,人家本来就是绍兴的后花园么。镇上吃过早饭,一路慢慢晃悠,再一次体味这历史上的山阴古道的韵味。31省道到环城西路结束了,立交处那块石头告诉我们,别看当下通衢纵横,此处正是曾有说不尽诗情画意的山阴古道之所在。这张照片是前年与杨浦朋友寻访马太守庙时在这个地方拍的。
绍兴别称山阴。山阴道原为一条石板铺砌的驿道,是绍兴亭山通往诸暨枫桥的一条古道。因山阴道两旁景色清奇,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游览吟咏。我们昨天刚走过枫桥,只是省道边的古镇,而山阴古道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风光无限,有机会专门去走一趟。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6 16:52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6 16:5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6 16:33 
谢谢关注。继续。
D5 4月15日 晴 兰亭——海盐 145公里晨练登小亭山 兰亭到绍兴没有多 ...
拐头向东走环城南路,不远是小亭山,巍巍永和塔招引我们。绕山柏油小道把我们骑者和其他晨练者带上山顶。永和塔虽是新造,却是绍兴的一块历史地标:观塔巍峨雄壮,塔下秀水环绕,满目葱绿。站在永和塔的入口处,一眼就能望到那副长对联:雄塔峙岑丘,遥望越台剑气,兰渚秀色,镜水清波,禹殿飞甍,百里湖山飘古韵;名城添景物,欲邀逸少挥毫,贺监操觚,放翁吟句,青藤泼墨,千秋际会续新篇。陆游当年被免职归居故乡山阴镜湖游山西村时,怀才不遇前景迷茫,正是在小亭山这个地方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永和”之名又承接了两个朝代的两件大事:东汉永和五年,马臻开凿鉴湖;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永和塔的寓意无疑是祈求天地永和,人与自然永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和塔就是耸立在山阴道上的一个时代话题了,它古意幽远,又回味无穷。
任外界纷纷扰扰,心有佛平平静静
绍兴是个古都,太厚的历史,太多的名人,太多的故事,玩不胜玩看不胜看,故未列入此游节目。老佟陪初次来绍兴的老郭玩了几个标志性景点,然后过柯桥直奔安昌。
咸亨酒店开门了
平时堂吃的一定比里面豪华间的人多而且韵味足
乌篷船码头 狭窄的观光河道嵌在路边,不注意还真发现不了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6 19:49
阿康 发表于 2013-4-26 16:52 
拐头向东走环城南路,不远是小亭山,巍巍永和塔招引我们。绕山柏油小道把我们骑者和其他晨练者带上山顶 ...
安昌也来过多次。原名清风,因钱镠平董昌而得名,沿用至今。大禹娶妻涂山氏,后13年内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家就是安昌。街河相依,沿河老街街面全由绍兴当地的青石板铺成。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节比,销售的当地土特产品,尤其是百姓现场制作的传统食品,如香肠、扯白糖等,颇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馆、师爷馆、钱币馆等,足可使入内的游客沉浸在浓浓的水乡风情之中。
扯白糖大师扬名海内外,我问他听说你要去日本表演手艺,他说还不一定,上次去重庆,弄得很吃力……似有难言之隐。他也很愿意同我们拍照。
中午的游客很少,很安静,小狗都睡着了,只有游船上的船工,手脚并用划着小乌篷,昂都尔,昂都尔,似乎在唱着对昔日的繁华的留恋,唱着对今天平静富裕生活的满足
“无绍不成衙”, 绍兴师爷出安昌,世间对于绍兴师爷历来“褒少贬多”。原来,师爷是“师老爷”的简称,而师爷又有刑名、钱谷、征比、挂号、账房等等之分,以刑名师爷最熟谙律例,俸禄最丰。这座宅邸的主人娄师爷生前默默无闻,却因为入幕期间抄录了大量的文书,得以留名。近代可以附会的人物则有汪精卫和周恩来,两人都是绍兴师爷之后。周恩来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而仔细想来,周其实便是一个好师爷。扯远了。
出安昌,过瓜沥,掠靖江,跨钱塘,走盐仓,17::15,天黑之前到达海盐。今日行145公里。与其他小城一样,海盐一样的时尚繁闹,有边走路边点击苹果的少女,有两三个人骑着摩托轰鸣而过的少男,小饭店里喝着小酒聊着骑游见闻,老姚忽然问老板娘,你们这儿有个步鑫生,是吗?谁?……噢,是他啊,有的有的。他么,……嘿嘿,嘿嘿……是褒是贬,不得而知,家乡人似乎已把他这个改革家淡忘了。
-
IMG_7547.JPG
(80.18 KB, 下载次数: 17)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4-26 19:53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4-26 19:5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6 19:49 
安昌也来过多次。原名清风,因钱镠平董昌而得名,沿用至今。大禹娶妻涂山氏,后13年内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
D6 4月16日 晴 海盐——上海 154公里
今天要回家了,该看的都看了,南浔丝绸商的富裕,乌镇浓厚的人文色彩,善琏、含山的制笔养蚕文化,新市、塘栖的运河风貌,良渚的考古文明意义,受降的战争遗迹,龙门的粗犷朴实,诸暨的美女经济,兰亭的书法氛围,安昌的师爷文化,等等等等,都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记……借着顺风,早早地进金山过松江,到泗泾镇时,也还没忘记玩一把,还特地在镇口拍了张合影,作为此行的纪念。
作者: 叶和贵 时间: 2013-4-26 22:36
阿康 发表于 2013-4-26 19:53 
D6 4月16日 晴 海盐——上海 154公里今天要回家了,该看的都看了,南浔丝绸商的富裕,乌镇浓厚的 ...
———好羡慕啊!
作者: hdksmjn 时间: 2013-4-27 09:28
致敬。。。。。。。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4-27 13:36
作者: o00she00o 时间: 2013-4-27 13:39
好地方
作者: 大顺 时间: 2013-4-27 16:41
本帖最后由 大顺 于 2013-4-27 16:43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4-26 19:49 
安昌也来过多次。原名清风,因钱镠平董昌而得名,沿用至今。大禹娶妻涂山氏,后13年内治水,三过家门而不 ...
2011.10.18骑游至安昌古镇,有了半天时间的游览.
当地老乡
作者: elvine011 时间: 2013-4-28 10:30
体力真好啊!
作者: ufoetzch 时间: 2013-4-28 16:28
这帮大哥有力量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