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新场和奉城,或兴或衰皆为盐 [打印本页]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11:00
标题: 新场和奉城,或兴或衰皆为盐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7 11:18 编辑
新场和奉城,或兴或衰皆为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1月16日,农历龙年的尾巴,气象说AQI250多,空气重度污染不宜长时间户外锻炼,已经定好的活动,就顾不得这么多了,一帮老顽童冲进重重雾霾,去浦东骑游了!路径很简单:复兴岛摆渡,走金桥路龙东大道右拐1公里左拐金科路,一路向南,掠过新场直抵奉城。
张江的高科技园区 这么多的科技巨匠名字,科技兴市,感受时代,享受科技的感觉油然而起
好大的飞机设计研究院!很独特的飞机模型门楼。
经过秀沿路,是个类似富士康样的大企业,路边堆了许多包裹行李箱站了许多民工,还有源源不断的到来,朝马路对面一看,更是人头攒动,大巴中巴鸣叫,公安民警现场指挥……哦,临近年根,农民工都要回家过年了。农民兄弟千里迢迢务工谋生尝尽人生艰苦,为上海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城市应当善待他们。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使他们住得上房拿得到工资小孩上得起学考得起大学养的了老看得起病……
作者: 常青藤 时间: 2013-1-17 11:50
春节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回乡也是一道风景线,回家的路途有艰辛,也有快乐。祝他们一路平安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13:19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7 14:59 编辑
常青藤 发表于 2013-1-17 11:50 
春节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回乡也是一道风景线,回家的路途有艰辛,也有快乐。祝他们一路平安 ...
说得好,应当多多为他们祈福。谢周老师关注。继续!
在新奉公路团青公路处,老王说,这条路是从大团到青浦的。奉城到了,从此左拐先去参观万佛阁。
万佛阁可以说是奉城历史文化的代表,其位置已是奉城老街的北街了,于浦南运河南月城内,这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六百多年前原是乡间小庵。据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发为尼。父母闻讯,后悔莫及。后出资在此建立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取名万佛阁。民众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纷纷到此礼拜烧香。明朝洪武年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朱元璋令信国公汤和督建奉城城墙。万佛阁正位于奉城北城门处,随将其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因此,当地有“先有万佛阁,后有奉城镇”之说。自清至今,屡次募缘集资,修建大殿,法堂,楼阁,万年台,禅房,斋堂等,为佛像装金等等, 2008年通过动拆迁方式,扩增一倍土地,为万佛阁建造大雄宝殿、天王殿、九层宝殿以及配备规模停车场。推车进入,到处是石材黄沙水泥等,工程还在进行中,门房阿姨非常热心,允许我们进去参观。
远眺浦南运河边上的古城墙和建在城墙上的万佛阁
寺庵内景
年轻的尼姑,操着北方口音,闭着眼以为是校园里叽叽喳喳的女学生呢。寒冬里帽子围巾一样不少
斋饭刚过,众尼散去,想用一顿斋饭而不得
巍峨的万佛阁 (楼) 寺内尼姑说,万佛阁在四楼,要乘电梯上,售票20元,管理钥匙的饭罢休息去了。不便打扰,不得而入……据说里面四周墙上塑有万尊佛像,下次竣工开放后还要来看看。
奉城古城墙
拱辰门 初称“青村堡”。清雍正年间扩建为奉贤县城,周围长6里,高二丈五尺,设有朝阳、镇海、阜成、拱辰四门,拱辰门月城内有明万历年间始建的万佛阁。这正是万佛阁与其他寺庙不同之处——抱城枕水,巍然城墙之上!
宁信其有,心诚则灵。老罗和小董虔诚地拜太岁谢太岁
-
IMG_6953.JPG
(77.59 KB, 下载次数: 12)
-
IMG_6958.JPG
(76.58 KB, 下载次数: 15)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1-17 14:04
老毛你好,你的帖子看到了很好,继续。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14:48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7 14:49 编辑
春天chuntian 发表于 2013-1-17 14:04 
老毛你好,你的帖子看到了很好,继续。
同骑共乐!继续。
出了万佛阁,沿北街进入老城区。古代奉城,僻处海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民多以渔、盐业为生。五代年间的青墩盐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盐场之一,场境“延袤八十五里”,“灶丁四千一百三十六丁”,时与浦东、袁部等盐场并立为华亭县的五大盐场。渔业也很发达。明正德《金山卫志》记载:时“高桥(奉城西部)市独盛,海渔者得鱼悉于此鬻”。明末,青村(今奉城)拥有渔船五六十艘。大船出远海,以长网、拖网等捕鱼;小船出近海,搞网仓生产。一月两潮,大鱼以数十斤计,小鱼亦以两计。无船者肩挑贩卖,或滩涂捕鱼、捉虾,也能辗转获利。妇女少年则以结网为生。时“勤俭者铢积寸累,以结网而至数千金数百金者,比比然也”。说明当时奉城的渔业相当兴旺。清朝以后,海涂大批得到开垦,盐田变粮田,渔、盐业渐趋衰落,经济逐渐转向以农业为主,渔、盐业为辅。
该地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来犯时,墩上举火为号,因此得名。后绿树成荫,改称青林。长城烽火台似乎也是这样的功效。明洪武年间,汤和督筑青村堡以御倭寇,置守御青村千户所。清雍正时析华亭东南境立奉贤县,县治迁青村所城(今奉城镇)。宣统年全县划为一城七乡,县城青村为城厢。民国元年县治西迁南桥镇,城厢改为奉贤县城市(奉城取名由此而来)旋作区、乡、社、镇所迄今。2000年奉贤撤县建区,奉城为“一城九镇”中心镇之一。
奉城自雍正以降100多年一直是奉贤的县城,直到辛亥革命县治西迁南桥,它的繁华热闹渐趋平静沉寂,但作为奉贤东部农副工产品集散地,乡脚远及沿海五四、燎原农场和四邻头桥、四团、平安、团外等地,街市终年熙熙攘攘,骑着车从头桥一路过来一直进奉城,竹木作坊五金作坊鳞次栉比,印象深刻,作为奉贤的老县府,原旧县署址建有奉城影剧院,街道原为清道光年间所铺石板街,老街呈“十”字形,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之分。民国26年(1937年)11月日军炮轰,古建筑精品县署、文庙、学署、书院及部分城垣毁于一旦,能见到的仅余北城墙和这十字街了。推着车顺着北街一路到了西街南街东街的交汇处,我们在这十字中心的拉面馆吃了炒饭及刀削面。
中心处已辟为空地,被卖菜的阿姨阿婆占领,小青菜1元大葱2元5角,比市区与北郊都便宜不是一点点,物价也反映了这浦南旧镇经济发展状况。街面的陈旧破败,恍如隔世,亦有去外地山区小镇旅游的味道,见到了太多的人工制作的所谓古镇,千镇一貌,拷贝复制,毫无特色,味同鸡肋,而奉城街头一看,能感觉想象到当年盐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情境,这也恰恰是来此一游的意义所在。
-
IMG_6973.JPG
(72.96 KB, 下载次数: 11)
-
IMG_6972.JPG
(69.87 KB, 下载次数: 10)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16:05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7 16:14 编辑
阿康 发表于 2013-1-17 14:48 
同骑共乐!继续。
出了万佛阁,沿北街进入老城区。古代奉城,僻处海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民多以渔、 ...
好这一口的老佟买了瓶二锅头,说天冷暖暖身,就着花生米和刀削面与大顺干了起来,吃着聊着,聊着喝着,大有千杯嫌少幸遇知己相见恨晚之意,不觉一斤白酒见了底,酒酣耳热中日已偏西,吾等在一旁频频催发,老佟的大半碗面也不吃了,大呼吃好了吃好了,醉眼蒙眬中走出饭店,待要上车之际大顺被寒风一激,说:我的饭钱谁付了?老佟说,哎呀,我的面钱也没付呢!赶紧跑回饭店结账。瞧这一对高阳之徒!
午后寒流侵袭,顶着冰凉的北风回程了。一路跨越三灶港、六灶港等河流,想到这片土地上诸多带灶、团、墩的地名,无不是一页页晒盐制盐历史的印迹,千年的沧海变良田,盐田变农田,盐民相聚成村立镇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衰,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就是这样变迁发展……
想着想着,不觉到了新场,拐入石笋街,直奔新场大街。路口迎面一座大牌坊——石笋里。一路见到石笋街、笋中路、笋心路……传说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曾发现石笋,深不见底,所以新场又名“石笋里”。有所谓“石笋十景”。这个地方原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当时盐民用海水晒盐的场所。后来海滩慢慢长出去了,这个盐场也逐渐成了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在新场成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胜过浙西诸盐场。刚看过青墩盐场古镇,呵呵,又是个盐场古镇!
只要有历史、环保、人文意识,这只笋够吃几百年几千年!
作者: 春天chuntian 时间: 2013-1-17 17:00
阿康 发表于 2013-1-17 16:05 
好这一口的老佟买了瓶二锅头,说天冷暖暖身,就着花生米和刀削面与大顺干了起来,吃着聊着,聊着喝着,大 ...
很好。http://www.56.com/p63/v_MTIwNTE4Njky.html
作者: xuxuxu88 时间: 2013-1-17 18:54
本帖最后由 xuxuxu88 于 2013-1-17 18:56 编辑
本来新年新事,皆大喜欢,无奈骑协的衣服实在不给力,......
作者: 拖拉机1 时间: 2013-1-17 19:47
本帖最后由 拖拉机1 于 2013-1-17 19:50 编辑
不畏严寒,不惧阴霾,坚持锻炼,其乐融融。
作者: 老葛 时间: 2013-1-17 20:00
阿康 发表于 2013-1-17 16:05 
好这一口的老佟买了瓶二锅头,说天冷暖暖身,就着花生米和刀削面与大顺干了起来,吃着聊着,聊着喝着,大 ...
看到老徐了向他问好!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20:54
本帖最后由 阿康 于 2013-1-17 20:59 编辑
老葛 发表于 2013-1-17 20:00 
看到老徐了向他问好!
谢谢楼上各位关注和鼓励。继续。
这地方来过多次,感觉上是没有被过度开发的传统特色保持较好的古镇。这石笋街以南一段,原汁原味,人迹稀少,住宅多于店铺,绝少装饰,世俗味很浓,是寻幽探古享受静谧的好去处。越往北,店愈多人愈稠,可吃可看可玩的地方很多,到洪桥景区就有点目不暇接了。
无需装饰,这样的街景最耐看耐玩,似乎摸一摸闻一闻都能感觉到历史的味道
高高的墙面后透视出何等的财富和权势
摩登的卫生间配上老式的隔门,平添几分温暖和轻松
明代朱镗、朱泗、太常寺卿朱国盛祖孙三代建造的牌坊谓三世二品坊,坐落于新场市街正中,上额题书“九列名卿”,左侧书“七省理漕”,右旁为“四乘问水”, “文革”期间拆除。这是后来仿造的,几乎疑为原作。
三世二品坊的原构件在这里呢
树静,街静,水静,水桥静,人心如何不静?
洪桥景区,同游的安徽淮南骑友老李
小董和老罗
出了新场,又是一阵猛骑,到家6点,天刚擦黑,骑132公里。
-
IMG_7012.JPG
(59.35 KB, 下载次数: 7)
作者: 大顺 时间: 2013-1-17 21:04
作者: 阿康 时间: 2013-1-17 21:21
大顺 发表于 2013-1-17 21:04 
骑骑游游就是开心!你说对伐?
试百度一张万佛阁的照片,先过把瘾
作者: 雪莲 时间: 2013-1-17 21:44
作者: 叶和贵 时间: 2013-1-18 18:26
阿康 发表于 2013-1-17 20:54 
谢谢楼上各位关注和鼓励。继续。
或兴或衰皆为盐 ———难怪叫“新场”………原是晒盐场………
———谢谢阿康
作者: 淡定 时间: 2013-1-18 19:29
作者: 常青藤 时间: 2013-1-19 12:49
阿康的大作欣赏了,真灵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