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之家-BikeHome.net

标题: 高中物理分析轮组受力,并推导编圈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4:38
标题: 高中物理分析轮组受力,并推导编圈方法
最近开始骑车,并对编轮产生兴趣。发现网上关于编轮的说法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所以重新回想N年前的高中物理,来个“格物致知”。希望大家指正。本帖循序渐进,并不断更新中。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4:41

图例说明:除非明确指出,车圈都是指后轮车圈,并且从车圈右面(飞轮方向)看去。简单起见,车圈本身重量忽略。
图为简化的4根辐条后轮的静态受力图
1.     后叉爪钩在轮圈花鼓处施加向下力N
2.     由于N力的施加,拉动上面垂直的辐条向下,并带动车圈变形成椭圆形,设垂直变形为d,则该辐条内部张力为N
3.     车圈的椭圆变形造成水平方向变形,两根水平辐条各自的形变为 1.5d (园周长约为6R。一个圆全部压平,垂直到圆心变形为R,水平方向到圆心变形为1.5R)
4.     假设辐条线性拉伸,则水平辐条的受力大约为 1.5N,左右水平辐条受力抵消
5.     下面蓝色垂直辐条放松,不受力
6.     轮圈通过变形对地面施加了力N(来自红色垂直辐条),地面对应产生向上的力M,其中 N = M
结论
1.     辐条承受的为拉力,或者说是张力(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
2.     车圈的辐条有不同的受力情况,下面垂直的辐条不受力
3.     上面垂直辐条受力等于车圈施加力
4.     水平方向辐条受力为车圈施加力的1.5倍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4:49
哥们先去看看弹性静力学,然后再算吧,这结果铁定不准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5:42
皇牌贱人 发表于 2012-4-13 14:49
哥们先去看看弹性静力学,然后再算吧,这结果铁定不准

不好意思。首先这是简化示意。并不是为了计算相对准确值。如果你认为不对,请贴出对的答案。讨论问题请将你认为对的思路清楚的贴出来。
作者: 花火    时间: 2012-4-13 15:44
mark,晚上好好看看。
3楼好闲,不用上班?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5:44

图为相对实际一点的12根辐条后轮的静态受力图
1.     上侧3根橙色辐条分担了N拉力,其中左右两根橙色辐条向左向右分力抵消,每根拉力近似为N/3,所以变形近似d/3
2.     左侧3根红色辐条分担了1.5N拉力,其中上下两根的向上和向下分力抵消,每根拉力近似为1.5N/3,所以变形近似 1.5d/3
3.     右侧3根红色辐条同上
4.     下侧3根蓝色辐条没有受力
结论
1.     增加辐条,可以使受力分布到附近的辐条
2.     辐条越多,每根辐条受力就越小
3.     辐条越多,车圈的形变就越小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6:15

图为 后轮的动态受力分析
1.     后轮与路面为静力摩擦,后轮受向前(右)的静力摩擦力N,来源于踩动链条
2.     根据力平衡,爪钩处受到向后(左)的力M,来源为风阻、前轮摩擦等


作者: mini舜    时间: 2012-4-13 16:25
你研究的这些东西 轮组工程师们早就研究过了 有这些空闲的时间 还不如去研究下各种编发
作者: zhan11long    时间: 2012-4-13 16:30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4:41
图例说明:除非明确指出,车圈都是指后轮车圈,并且从车圈右面(飞轮方向)看去。简单起见,车圈本身重量 ...

你格致中学毕业的?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6:33

图为 后轮动态受力分析

1.     以车轴为中心,M力通过中心,不贡献力矩
2.     根据力矩平衡,链条产生的力矩 = N×R,这里R为车圈半径
结论
1.     向前静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踩动链条产生的力矩的大小
2.     平衡时,踩动链条的力 = N×R/r,其中r为飞轮半径
3.     风阻+滑动摩擦一定时,保持固定速度,M = N,即N固定时,用大飞轮可以减小踩动链条的力量,即大飞轮省力
4.     同样情况,N固定时,R变大会使踩动链条的力量增大,即大轮车比小轮折叠踩着费劲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6:34
zhan11long 发表于 2012-4-13 16:30
你格致中学毕业的?

不是。中国高中的教材都差不多吧。
作者: zhan11long    时间: 2012-4-13 16:36
格物致知,求实求是。是格致的校训,所以我以为你也是格致的。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6:41
mini舜 发表于 2012-4-13 16:25
你研究的这些东西 轮组工程师们早就研究过了 有这些空闲的时间 还不如去研究下各种编发 ...

承认这些东西工程师都知道,但是编轮技师大都不知道。这里的人大都不大清楚吧(至少到这步我还不清楚)。最后这个主题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推理出编轮的所以然。为什么要X0或X3,以及辐条穿入穿出,前后车轮区别等。大家耐心看。有错的话提出来。或者有高手请跳出来,讲的更清楚详细?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6:49
写这篇的动力来自于,想推导出合适的轮组编圈从而1. 承受更大的载荷 2. 减小断辐条的次数。当然你可以说买更好的圈,用更结实的辐条,请更好的编圈师傅。但是为何不再加上更合理的编圈方法呢?
作者: 拖拉机1    时间: 2012-4-13 16:55
感谢楼主的分析,支持继续分析。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7:19
本帖最后由 皇牌贱人 于 2012-4-13 10:43 编辑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08:42
不好意思。首先这是简化示意。并不是为了计算相对准确值。如果你认为不对,请贴出对的答案。讨论问题请将 ...

我们能接触到的物理,差不多都是简化,包括我说的弹性静力学内容,材料理学,如果你能结合这些,差不多可以得到和现实差不多的结论,但是如果仅仅是依靠高中物理模型,那就有困难了
应力计算,材料的性质?DT钢丝和普通辐条的拉力极限和应力都有差别,轮组的品牌,材质,宽度,哥们,。鄙人毕业于德国土木系,自认为自己学过的不能分析出来,太复杂了,而且辐条和轮圈平面是有角度的,太难了
这事就靠你了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7:20
花火 发表于 2012-4-13 08:44
mark,晚上好好看看。
3楼好闲,不用上班?

没工作,求包养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7:24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3 22:13 编辑


图为后轮动态受力图示
1.     红色为“后拽”辐条,即与滚动方向相反的辐条
2.     蓝色为“前拽”辐条,即与滚动方向相同的辐条
3.     位置相近的辐条静态受力基本相似(见前面的论点)
4.     动态时,摩擦扭矩(逆时针)和踩动扭矩(顺时针)的共同作用,“后拽”辐条受力增大,而“前拽”辐条没有受扭矩影响

结论
1.     动态时,所有“后拽”辐条近似共同承受扭矩力
2.     加上静态受力,水平位置的“后拽”辐条受力最大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7:31
皇牌贱人 发表于 2012-4-13 17:19
我们能接触到的物理,差不多都是简化,包括我说的弹性静力学内容,材料理学,如果你能结合这些,差不多可 ...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说过逐步进入深入讨论相关的因素,你看到的是推理第一步。科学不复杂,学会推理和考虑相关重要的因素,提出简化模型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说到学历,我有美国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双硕士学位,是世界综合排名前30的研究学院。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7:33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0:31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说过逐步进入深入讨论相关的因素,你看到的是推理第一步。科学不复杂,学会推理和考 ...

哥们继续分析,我刚才没事看了下,没能力分析,鄙人也是双学位。。。这事就靠你了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7:36
皇牌贱人 发表于 2012-4-13 17:33
哥们继续分析,我刚才没事看了下,没能力分析,鄙人也是双学位。。。这事就靠你了 ...

久仰了。这些都是高中物理的范畴,闲着没事整理一下。为长途旅行准备。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教。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7:38
本帖最后由 皇牌贱人 于 2012-4-13 10:40 编辑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0:31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说过逐步进入深入讨论相关的因素,你看到的是推理第一步。科学不复杂,学会推理和考 ...

对了,我在德拿到的是建筑和土木的双学位,加修经济,因为是同一行当相关的,所以颁发的双
哥们美国那边可以机械和土木双修么?什么学院?我一直有兴趣转投美国阿
德国重税,现金工资不高,悲剧阿!!!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7:48
皇牌贱人 发表于 2012-4-13 17:38
对了,我在德拿到的是建筑和土木的双学位,加修经济,因为是同一行当相关的,所以颁发的双
哥们美国那边可 ...

我在上海。回国10年了。转投美国,还是去华尔街吧,搞金融(貌似与你修的经济相关)拔根毛都比理工科的腿粗。
作者: 皇牌贱人    时间: 2012-4-13 17:57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0:48
我在上海。回国10年了。转投美国,还是去华尔街吧,搞金融(貌似与你修的经济相关)拔根毛都比理工科的腿 ...

这里理工男很多的。。。看了要伤心的。。。你太直白了。。。。
作者: fccjohn    时间: 2012-4-13 18:09
看了楼上,学EE的伤心飘过。。。
作者: mjm3030    时间: 2012-4-13 19:01
支持LZ,重温高中物理
作者: 四月樱花    时间: 2012-4-13 19:06
高中物理是什么  可以吃吗?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19:46

图为花鼓动态受力图
1.     踩动扭矩为顺时针方向,即车轮滚动方向
2.     “后拽”辐条的两种编法,红色和蓝色的区别是对花鼓的切角不同
3.     红色编法是正切花鼓,得到的力臂r1比非正切的蓝色编法的力臂r2大
4.     在相同踩动扭矩 W = N × r 情况下,力臂大,需要的N力就小,因此 N1 < N2
结论
1.     红色的编法(正切花鼓),使“后拽”辐条的动态张力最小。据说32孔的3x编法比较接近正切
2.     动态张力平均分布在所有“后拽”辐条上,所以后拽辐条越多,单根所受动态张力越小
讨论
1. 36孔的车圈,常见的3x编法,单侧18根,是一根后拽,一根前拽,能否改成2根后拽,中间隔一根前拽,是否已有这种编法,是否可行?当然前拽辐条一定要有的,不然编好的轮组固定不好吧.


作者: zhukov    时间: 2012-4-13 20:16
老老实实买成品轮组吧~~。。。。一分价一分货~

自编得有好材料~  理论再牛逼 得有东西实践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0:23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3 22:19 编辑


图示为辐条刚性说明
1.     刚性为材料受力情况下,抵抗变形的能力
2.     刚性越强,变形越小
3.     同一种材料,刚性相同,即单位长度变形相同
4.     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不同长度的辐条,在受相同张力的情况下,实际变形与长度成正比
5.     简单来说,截面积与变形成反比,越粗刚性越强
结论
1.     辐条短的编法(X0)比辐条长的编法(X3)刚性强
2.     越粗的辐条刚性越好,所以能用14G的辐条,不要用15G的辐条
3.     X3的编法就像上面有人说的那样弹性比X0好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0:32
zhukov 发表于 2012-4-13 20:16
老老实实买成品轮组吧~~。。。。一分价一分货~

自编得有好材料~  理论再牛逼 得有东西实践 ...

贵的东东好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可是,不排除简单便宜的材料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另外,一向认为单车的东东非常简单,所谓的高级货,除了材料高档之外都是唬人的。这个帖子的目的就是简单力学加推理来论证一些东西,印证一些常识,驳倒一些谬论。另外这个帖子还没有推断到3D情况。顺便问一下,如何点评一个回复?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0:47
本人新手,所以编法只知道X0-X4等。所以问一下,G3编法是?请达人解释。另外,请列出大家知道的编法,这里一起推导一下。
作者: 以德糊人    时间: 2012-4-13 21:08
支持LZ,再高新的东西也是从点滴的基础研究做起的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1:37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3 21:54 编辑


图示为弯曲的辐条受力图
1.     由于辐条交叉,或与花鼓边相交,会造成辐条弯曲
2.     辐条弯曲,造成辐条变形,长度变长,张力变大
3.     假设辐条长20L,中间位移L,结果是整根辐条变形0.5%,张力有变化,相对不大
4.     如果位移靠近一端L处,A段变形为 41%,B段变形0.14%,所以A段变形太大,张力太大,易断!
结论
1.     辐条最好不要弯曲
2.     不可避免弯曲,最好在中间
3.     静态和动态张力大辐条(后拽辐条),最好不要弯曲,即最好穿入花鼓而不是穿出(穿出的辐条在花鼓边有较大的弯曲)
        注:一旦编圈结束后A段基本固定,实际使用时,可能并没有那么恐怖(41%形变),但绝对是个薄弱点
4.     辐条断主要就是在弯头处,因此加工时弯头的工艺很重要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2:04

这是G3编法?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3 22:06

飞轮侧2X编法,左侧直拉编法

作者: robbinzhang    时间: 2012-4-14 09:38
本帖最后由 robbinzhang 于 2012-4-16 14:53 编辑


图为车圈在刹车时的动态受力图
1.     刹车瞬间,踩动扭矩(停止了踩踏)和静力摩擦扭矩消失
2.     V刹扭矩施加与车圈上,为逆时针方向,对“后拽”辐条有拉伸,因此加强了后拽辐条的张力
3.     碟刹扭矩作用在碟片上,为逆时针方向,但由于靠近轴心,对“前拽”辐条有了拉伸,因此加强了“前拽”辐条的张力
结论
1.     高速时,突然用V刹抱死,有可能会产生比一般踩踏扭矩更大的刹车扭矩,对于“后拽”辐条会影响很大。在这个意义上,后轮碟刹相比对辐条影响较小
不好意思:应该是刹车扭矩接近相同,V刹由于半径比较大所以对后拽辐条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太大。碟刹由于半径小,对前拽辐条有影响,相对较大。这几天没劲所以过几天再贴后续的



作者: huoyun133    时间: 2012-4-14 20:33
我只能说轮组的编法不是靠简单入门的高中物理就能解决的,虽然很打击LZ,但精神可嘉。。。LZ所述只有分析和结论,但没有确实可行的是解决之道
作者: 小恐龙    时间: 2012-4-15 23:09
这些数据看的云里雾里 不过lz的这些技术参数是成品轮组的基础中的基础 他们的数据还会根据轮组不同的使用环境而改变编织方法!他们的技术参数资料是可以砸死我们的了!
作者: sniper    时间: 2012-4-16 00:13
robbinzhang 发表于 2012-4-13 17:31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说过逐步进入深入讨论相关的因素,你看到的是推理第一步。科学不复杂,学会推理和考 ...

楼主,我好想把你的帖子拿给现在的professor看。。。可惜他不懂中文。改天跟他探讨下。
作者: 小罗    时间: 2012-4-16 01:02
先把轮子各方面会受的力搞清楚吧
作者: huoyun133    时间: 2012-4-16 15:33
huoyun133 发表于 2012-4-14 20:33
我只能说轮组的编法不是靠简单入门的高中物理就能解决的,虽然很打击LZ,但精神可嘉。。。LZ所述只有分析和 ...

怎么说呢。。。你分析的所有都是基于稳态的,没有涉及到暂态部分,然而暂态部分的分析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不一定需要实验,计算机辅助分析也行
作者: lwjjevons    时间: 2012-4-18 13:00
支持LZ的分析,我等非理工男,看看还是受益的




欢迎光临 单车之家-BikeHome.net (http://bbs.bike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