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周末
刚从天台山回来,这次在天台山顶的万年禅寺小住了两天,体验了出家人的生活.优美的风光,吃斋念佛.非常能让人静心.不错的感觉. 阿弥托佛~~ 让lz呆2个星期估计就疯了... 引用第0楼蓝血人于2007-08-27 22:22发表的:
刚从天台山回来,这次在天台山顶的万年禅寺小住了两天,体验了出家人的生活.
优美的风光,吃斋念佛.非常能让人静心.不错的感觉.
带车去了吗? 没带车,山顶骑车有些危险,两面都是悬崖. 有空多住些日子也可以啊,周围有不少风景区可以徒步去 真想吃素 念佛..................... 楼主提供一下功略,我曾经去过九华山1周,出山门的时候的确有点疯了 沪杭高速转上三高速太台下.
天台山佛学院简介
南北金岭地,东西日月城。
朝行智者路,暮浴湛然风。
——超然法师
在松针落、桐叶黄的季节里,踩着被岁月磨得光光的石阶走向丛林深处的智者塔院,先有一种清凉的感觉。
很静。
这里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安息的地方,大殿上供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如今,这里多了一座天台山佛学院。很难想象,几十个僧人生活在几个小小的院落里,竟像水滴归于大海,是那么静无声息。
天台山佛学院简介
天台山佛学院的前身是天台山佛学研究社,1931年创立于国清寺,50年代停办。1983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研究社得到恢复,面向全省寺院招生。由于国清寺游人众多,为便于学习,1999年,在台湾慧岳法师的倡议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研究社迁到环境清幽的智者塔院,并更名为天台山佛学院.现在佛学院已经搬迁到天台山<万年禅寺>.佛学院由国清寺允观法师任院长、教务长;副教务长有允池法师担任;副监院由道弘法师担任。佛学院筹办的经费和日常开支由国清寺负责。
天台山西北崇山之中的万年寺为禅宗名刹。相传东晋敦煌高僧昙猷曾在此筑室修炼,唐太和年间,普岸禅师建成平田禅院,北宋末年改名万年寺。年代悠久兼以地处荒僻,万年寺曾经古木森然,幽旷萧远。明嘉靖、万历年间,临海王士性《入天台山志》记载,“(万年寺)门外巨杉百本,其大参天”。清嘉庆甲子(一八零四年),浙江巡抚阮元游万年寺,题诗万年寺前古树八九株,高十余丈,俗名罗汉松。沧海桑田,曾经兴盛的万年禅寺,到文革结束以后,早已是殿宇破败、古木寥落了。阮元留语后人的古罗汉松,勉强剩下了三株。近年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梦初居士承担了修复万年寺的设计之任,不久,这座恢宏庄严的丛林,便重现在缁素大众眼前。现在,万年寺是天台山佛学院所在地,学僧云集,法雨天花。佛陇修禅寺,为智者大师入山后创立的第一道场,驻锡数十年之久。历代台宗高僧,多在此修持,唐宋时期,日本、高丽僧人,纷纷来此求法。修禅寺,可谓天台宗发祥之地,可惜仅存遗址.修复修禅寺,是国清寺监院允观法师心中一大愿望。前不久,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重修修禅寺,目前已经进入征地规划程序,自然,建筑艺术之设计大任,又非梦初居士莫属。
智者塔院也叫塔头寺或真觉寺,位于国清寺到高明寺之间的佛陇山金地岭上,从远处望去,佛陇山犹如一条长龙,而寺院隐身的树林则是峥嵘、葱郁的龙头。多年的荒废使得塔头寺破败几近于倒塌,十几年来,只有一位老师父在默默地看守着,但佛学院的到来很快使它恢复了生机。半年时间里,崭新的教室、学僧宿舍、法师宿舍建起来了,原有的殿宇也整修一新,但是,为了保持塔院原有的朴实风格与寺院应有的庄严,本着“建新如旧”的原则,新房与旧房结合得十分和谐,有关古迹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看到这里树多花少,月真又带人种了几十棵梅花。寺内设施颇为先进,不但有热水、冰箱、消毒碗柜,更有影碟机、复印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生活十分便利。
1999年9月20日,天台山佛学院正式开学。由于天台宗的特殊地位,国内外佛教界和省、市、县有关领导均到校祝贺,并对该校寄予了厚望。
佛学院的30多名学僧来自全国15个省市,全是10岁以上、30岁以下、出家1年以上的男僧,大部分高中毕业,也有多位大学生。他们除了学习以天台宗为主的佛教知识,还要学习古代汉语、书法、英语(或日语)、等课程,由7位法师和3位老师任教。佛学院的生活是紧张而又清苦的。每星期休息一天,每天5节课之外,还有早殿、晚殿(也叫早课、晚课),以及晚自习和相当于早读的诵《法华经》,更有1节独特的静坐止观。算起来,每天从早晨4:30打板起床到晚上9:30熄灯睡觉,整整有7个半小时的上课时间。他们虽无升学压力,却像社会上的学校一样紧张、严谨。课堂上,师生的凳子都很大,老师盘腿开讲,学生盘腿而听,或是裹着棉袍,或是披着毛毯,姿势自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上课以讲解为主,但注重开启学僧心智。天台宗讲究学修结合,学僧的品德具有和学业同样重要的地位,吃饭、走路,他们都是轻轻的。但年轻的心也有放开的时候,在课余,你偶尔也会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佛学院的生活
学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每一个怀着好奇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撩开佛学院神秘的面纱,他们的解释意外地简单。他们说,师生们都是自愿“发心”出家的。
天台山佛学院以弘扬佛法,振兴佛教天台宗为办学宗旨,以培养爱国爱教、能切实修学天台教观的专门僧才为目标。在有“东方小释迦”之称的智者大师肉身塔边生活,是师生们引以为荣的事情。这里是天台宗的教源圣地,历代高僧辈出,大德云集:隋有章安灌顶大师出入佛陇、结集教观;唐有荆溪湛然大师在附近的高明寺终身弘教、中兴天台;明有幽溪传灯大师遥继宗风、重振教观;清有敏曦大师重修寺宇、培育僧才……种种兴衰在云海、山风、松林之间留下踪迹,远离尘世的师生担的是沉沉的责任,——振兴天台宗!有了这样的信念,他们精勤修学,互相尊重,使佛学院逐渐形成了勤奋、如法、宽容、和谐的学风。
佛学院不像别的学校有严格的学制约束,两年来,也有一些跟不上课程或是耐不住冷清的学僧走了,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加上补充了几个,现在还有30名学僧。他们凭着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费(包括买衣、买书等各种费用),吃着两莱一汤的素斋,过着晨钟暮鼓的单调生活,甘于寂寞,甘于淡泊,坚守了这份宁静。当初,他们来到这里时,当地的村民笑他们“不是懒汉不出家”,但现在,目睹他们的刻苦和自律,他们早已改变了看法,对他们非常尊敬。
在紧张的修学之余,教务长月真法师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全体师生出访名山古刹,或者集体游览风景名胜,在湖光山色中怡养性情。学僧们还抽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为“身安则道隆”。为了体会行脚生活的艰辛,部分法师和学僧还在周末手持竹杖,头戴斗笠,结伴出游,几年下来,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天台山,身体和意志也因此得到了磨炼。
佛学院师生奉行“来自于四方,回报于四方”的准则,经常随缘而行法施与财施。佛陇峰北面的太平村,有一所小学,条件比较简陋。佛学院师生们从微薄的单资(即工资)中定期捐赠一部分,每年的元旦和“六一”都前去慰问,送去影碟机、电扇、糖果等物,久而久之,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初来塔头时,顽皮的小学生常对着他们唱“小和尚,头光光”,现在,小学生远远地就向他们问讯:“法师好。”
转眼间,两年时间过去了,学僧们这学期写好毕业论文,下学期就要到各寺院接受考察了。毕业后,他们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将成为讲师,有的参加寺院管理,有的则继续修持。学僧万弘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做人吃了做做了吃,没意思,常往寺院跑,觉得与佛教亲近,就出家了。我去过3个佛学院,觉得这里环境好,课程设置好,教学质量高,就留在这里了。”他说他毕业后将回到师父的小寺庙修习止观法门。
佛学院在明年招收新生的同时,还准备从第一届学生中选取七八名学修俱优者参加研究生班,研习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以及相关的经论教典,以进一步弘扬天台宗佛法. 我要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