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最强烈推荐~~~!!!
http://www.chinabike.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0&ID=35238&page=1 我辈共勉,中华之腾飞可待!!! <P>帮贝零转贴!!!</P><P>第一个以自己的体力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人
</P>
<P><B>一·环游世界的上海旅行家潘德明 </B><B></B></P>
<P><B>郑祖安</B></P>
<P>http://www.bikehome.net/bbs/UploadFile/2005-1/200519124044655.jpg</P>
<P> </P>
<p>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p>
<P>在世界上,第一个以自己的体力完成环游地球一周的人是谁?</P>
<P>他是一个上海人,名叫潘德明。</P>
<P>潘德明祖籍上海南汇,出生在离上海不远的邻省浙江的湖州城内,父亲是一个“红帮裁缝”,年轻时从上海来到湖州,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这样,潘德明自小就有了与外国人说话、打交道的机会和经验。</P>
<P>小小的潘德明看到湖州城内的外国人都过着十分宽绰的生活,心里常想: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穷,外国人这么富?要是有一天能亲自到外国去看看人家有没有穷人,该有多好。</P>
<P>他从小爱动,喜欢在湖州城里到处奔跑。七、八岁时,他第一次来到城外,这天正是大年初一的早晨,他爬上城外的道场山,到山里的庙宇看和尚怎样过年。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带他登上山巅。从道场山巅纵目四望,底下是一望无垠的大地,平时繁华热闹的湖州城,竟只是一个小方块。潘德明不禁惊叫起来:“这世界可真大啊!”老和尚抚着潘德明的头,意味深长地说:“这世界确实很,如果你站得再高些,还可看得更远。但是,不管怎样,你始终不能把这大千世界都看到。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们中国有一位叫玄奘的法师,他走了十七年,连世界的一半的一半还没有走到呢。”老和尚这番话,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小湖,更激起了潘德明要看看整个世界的强烈愿望。</P>
<P>从此以后,潘德明开始刻苦锻炼身体,他经常环城长跑,爬山登高,使自己的身体能适应将来的长途旅行;他又开始阅读有关中外地理和旅游探险的书籍,为远大的理想积累有用的知识。</P>
<P>16岁时,潘德明一家回返上海。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读了2年书后,潘德明与人合伙在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厅。他每天能接触许多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又更加地了解了。</P>
<P>1930年6月下旬,潘德明偶然在《申报》上看到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亚洲的报道。这个步行团还发表了对公众的宣言,慷慨激昂地疾呼:“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P>
<P>------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P>
<P>22岁的潘德明顿时热血沸腾起来,长久蓄积的走向世界的热情爆发了:他毅然结束自己在西餐馆的全部业务,立即乘车赶往上海。但由4男3女组成的“亚细亚步行团”已于28日准时出发。潘德明脑子一转,决定前往商务印书馆,寻求该馆交际科主任黄警顽先生的帮助。这位黄警顽先生以朋友多、交际广、肯助人而闻名于上海滩,素有“交际博士”、“好友先生”的美称。这次“亚细亚步行团”组织期间,他就是一个热心的鼓动者、串联者,在步行团出发的前二天,即 26日,他邀上海的一些社团名流发起举行了一个公宴,专门欢送步行团,会上他还发表了讲话,鼓励步行团奋勇前进,努力推进中国的社会事业。潘德明找他真是找对了门。黄警顽听了潘德明的自我介绍,看到他一付坚毅、精干的模样,毫不犹豫地提笔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希望步行团能接纳这个志向远大的后到者。潘德明得到了这封介绍信,欣喜万分,简单整顿行装,告别父母家人,马不停蹄地立即乘车奔赴杭州。</P>
<P>因步行团是徒步前进的,速度不快,这时全体人员正好停留在杭州。潘德明见到众人,递上黄警顽的介绍信,恳切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他如愿被接纳入团。由此,便开始了以后将令中外钦佩的伟大远行。</P>
<P>“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时,热血满腔,然而,宣言的豪言壮语代替不了艰难的实践。一路上,持久步行的艰苦辛劳使有的团员因病告退,有的团员畏难而返,当步行团来到越南海防时,8人之团只剩下了3个人,而当走到清化时,因意见分歧,对前途信心不足,另两人也离去,全团竟只剩下最后一个加入该团的潘德明了!</P>
<P>是退,还是进?潘德明勇敢地选择了后者。而且他根据已征服的路途,决定改变初衷,超越亚洲,走向世界,以更大的“环球一圈”来实现步行团的宣言。</P>
<P>为了能实现目标,他在西贡买了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从此就采取了以自行车和徒步相结合的旅行方式。在路上,他还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P>
<P>这本《名人留墨集》,厚5厘米,重达4公斤。在它的扉页上,潘德明端端正正地写下了“旅行世界自叙”,其中有:“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要“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P>
<P>潘德明从西贡向西北行进,经柬埔寨来到暹罗(今泰国)。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时曾到此国,这里有关郑和的遗迹很多。潘德明特意去看了“三宝寺”和“三宝塔”。在这些古建筑面前,他无限深情地缅怀这位航海旅行先驱者的光辉业绩,默默地发誓:一定要像“三宝太监”那样,不实现自己的旅行计划誓不回国。</P>
<P>潘德明由暹罗过马来亚,渡柔佛海峡到达新加坡。继从新加坡乘轮向南亚次大陆进发。他深入印度腹地,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当地的居民在他进林前,特地送了他一面铜锣,告诉他,如果遇到老虎,鸣锣可以驱虎。有一天晚上,潘德明用皮带和绳子把自己绑在粗大的树丫上睡觉。第二天拂晓醒来时,一只猛虎正在树下盯着他,他不由浑身紧张起来,猛想起系在腰里的铜锣,于是立即狠命敲起。锣声一响,猛虎果然急急地逃遁了。</P>
<P>潘德明从印度西行,来到古“丝绸之路”的要地波斯(今伊朗),然后再向阿拉伯挺进。在此他必须穿过一片大沙漠。由于估计不足,他只带了最多约维持三个星期的食物和水。沙漠中白天气温非常高,烈日晒得人难以举步,潘德明不得不采用了夜行昼宿的办法。在艰难地向前走了20天后,却还没有见到沙漠的尽头。水断粮绝,体力已尽,潘德明终于倒在昏昏大漠之中。过了很久,正巧有一支骆驼运输队从附近经过,奄奄一息的潘德明听到了驼铃声,挣扎起身子,挥动衣服,终于被骆驼队发现。潘德明得救了。</P>
<P>潘德明来到了伊拉克、叙利亚,从叙利亚越过戈兰高地继向“圣城”耶路撤冷而去。在翻阅一个山口时,不料被一群蒙面武装盗贼团团围住,将他的钱财全部掠去,连自行车也强被带走。所幸的是,那本《名人留墨集》却给留下了,大概在盗贼们眼光里,这只不过是一堆一钱不值的废纸而已。但这却使潘德明前段时期最珍贵的旅行记录仍得保存下来。</P>
<P>失去了路费和自行车,旅行条件大大不利和不便了,但潘德明没有气馁,没有消沉。他以步代车,继续义无返顾地奋勇向前。在游耶路撤冷后,他无畏地徒步向南横越荒凉的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在想望已久的埃及,潘德明瞻仰了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尽情地欣赏了尼罗河两岸明媚秀丽的自然风光。</P>
<P>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国过地中海至希腊,由此开始了他的欧洲之旅。他特地去拜访了奥运会的发祥地——奥林匹克村。1932年正是第十届奥运会举行之时,但中国因国难当头,加上财政困难,未能派出运动员与会。潘德明对此深感悲伤,特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写下了一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P>
<P>潘德明遍访了欧洲16个国家,欧洲各国城市、乡村到处充溢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无限的愉悦和沉醉。但这里偶尔也有历险的经历。一次在徒步翻越欧洲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差一点又命赴黄泉。那是在深山密林中行进,他不觉迷失了方向。在盲目走了几天之后,仍未能寻到一条出路。随身所带的饮水和食物已全部用完,潘德明终于昏了过去。然而他命不该绝,他幸运地被一个老猎人发现,救回家中。潘德明又能继续将他的旅行事业进行下去了。</P>
<P>潘德明从欧洲大陆乘渡轮过英吉利海峡抵英国,以后由利物浦乘“欧罗巴号”横渡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在美国耽了一段时间,去加拿大走了一遭,又再返回美国。美国是潘德明在世界环行中盘桓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在近一年里,无论在曲折绵长的密西西比河,还是在地势险峻的内华达山脉;无论在东北部发达的工业带,还是在南部富饶的农业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P>
<P>在美国周游以后,潘德明决定尽快结束环球旅行,返回祖国。他第一次搭飞机从美国越海到古巴。以后在巴拿马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客轮,过旧金山,开始横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换船继续西行,经斐济群岛,终于远行到达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以后他渡过塔斯曼海来到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在悉尼,一位苦工出身的女华侨,听说潘德明在中东旅行时丢失了自行车,后来大多在艰苦的步行中前进,十分感动,便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送给他。潘德明以此车,远为轻松地游览了澳大利亚的城市和内陆的许多地方。</P>
<P>从澳洲,潘德明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亚。他最初的计划是访印尼后去日本,从日本返国。但其时日本已侵占我国的东三省,军国主义气焰嚣张。他决定不临日本国土,以示抗议。他渡海仍到新加坡,至是,潘德明实际已完成“环球一圈”的伟大目标。</P>
<P>潘德明从新加坡到马来亚,穿过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带,到达暹罗。在其北部重镇清迈市,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热心地为他画了一张前往缅甸的路线图,潘德明便循着这条路线进入缅甸,由缅甸入境来到云南。1936年6月,潘德明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P>
<P>潘德明在云南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然后,入湖南沿长江顺流而下,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至此,潘德明历尽千辛万苦,延续七载,行程数万里,经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正式结束。</P>
<P>7 年的世界之行,其艰难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酷暑严寒、水土不服、疲劳过度、经济拮据,更加上还有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各样的危险。但另一方面,潘德明也得到了周游世界的巨大收获:他得以饱览了沿途各国的奇情胜景,受到了各国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并且还获得了许多国家名人政要的礼遇。这些名人政要有印度圣雄甘地、诗哲泰戈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新加坡巨商胡文虎,还有英国首相、希腊首相、法国总统、瑞士总统、挪威国王、保加利亚国王、澳大利亚总理等许许多多人,他们亲自接见,或予勉励,或给题辞,或赠财礼。</P>
<P>新加坡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他另外还赠送了一笔旅行费用给潘德明。在印度,世界文豪泰戈尔与前来拜访的潘德明一起合影留念,他对中国和亚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印度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给潘德明留作纪念,甘地还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水相邻,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P>
<P>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时这么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法国总统莱伯朗也由潘德明的壮举出发,对中国的辉煌未来作出了完全的肯定,他深情地对潘德明说:“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P>
<P>世界大探险家斯文赫定十分钦佩潘德明环游世界的壮烈之举,他与来访的潘德明从上午一直谈到黄昏,分手时,他热情地把自己设计的一种特殊的旅行包赠送给潘德明。在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亲自接见潘德明,并赠送他一枚金牌。罗斯福对潘德明震动世界的奋斗精神予以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他对潘德明说:“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你应该享有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P>
<P>潘德明自制的《名人留墨集》珍贵之极。全集共260页,里面有中外名人用世界各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包括2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亲笔手迹,以及世界各地1200多个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签名题词。此外,集中还盖有潘德明所到各地大量的地方邮戮。</P>
<P>在潘德明回返上海的第二天,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为时8年的中日战争开始。在日益险恶的环境中,潘德明试图探险青藏高原和其他的旅行计划均未能实现。</P>
<P>以后潘德明一直定居在上海,一段时间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办事机构中任普通职员。再以后,他长期处于失业和个体劳动的状态,生活困苦惨淡。1976年,这位30年代蜚声世界的大旅行家,因患心肌梗塞离开人世,终年68岁。</P>
<P>二·<B>潘德明与张学良的一段缘</B></P>
<P>中新网7月26日电 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只身徒步骑车环绕地球一周的人,是中国青年潘德明。70年前的7月27日,张学良将军为他题词“壮游”。大连晚报今天刊载文章,披露了这一段尘封了70年的佳话。</P>
<P> 当大连市民、中华老年人自行车旅游者协会会员、六旬老人潘华臻带着一堆照片资料找到大连晚报,并为记者讲述这段曾经被人为地掩埋了几十年之久的故事时,记者不仅为70年前的中国青年潘德明那段壮举叫好,更为少帅张学良独到的眼光与非凡的举动感叹。</P>
<P> 壮举湮没在废纸堆里</P>
<P> 潘华臻是在今年年初来到上海,找到中国第一个追溯潘德明壮举的人的。他叫季一德,现在上海儿童出版社工作。1979年3月,季一德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偶然得到了潘德明只身骑车环游世界的线索。</P>
<P> 出于职业敏感,季一德立即进行了一次“跟踪追击”的马拉松式采访,去寻觅上个世纪30年代环球旅行家的珍贵史料。经过多次奔波与反复查询,季一德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清理“文革”积案的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名人题词等,张学良将军在巴黎治病考察时接见他所题的“壮游”就在其中。</P>
<P> 除此以外,还有潘德明环游过程中始终随身携带的一本4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等。至此,一段被湮没的壮举终于得以重新面世。</P>
<P> 只身骑游以雪耻</P>
<P>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上个世纪30年代,“东亚病夫”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潘德明早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举动以雪此耻的念头。</P>
<P> 1930年,一个名叫“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旅游团从上海出发,因为潘德明报名晚了,等他出发时,步行团已经走了好几天。潘德明便乘车追到杭州,终于赶上了步行团。等步行团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出国到越南的河内时,最初的8个人就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了。</P>
<P> 1931年元旦,他买了一辆英国兰瓴牌自行车骑车到西贡(今胡志明市)后,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然后开始了只身徒步骑车环绕地球的壮举。潘德明先是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又沿马来半岛南行到新加坡。4月,他来到印度,拜谒了诗王泰戈尔,并受到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的接见。之后,他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强盗,经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罗盘。此间,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P>
<P> 巴黎结缘张学良</P>
<P>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他参观了卢浮宫,看到了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许多显要人物送上断头台的协和广场,观赏了巴黎圣母院……当时,法国正举国国庆。仪式之后,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和外长接见了这位中国旅行家。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P>
<P> 当年7月20日,潘德明拜会了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顾见潘确实是一个有着铁一样的意志的青年英雄,便决计给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少帅通个电话,听听他是否有兴趣破例接见潘德明。当时,张学良被蒋介石逼到了法国巴黎,为了避免是非,他深居简出,轻易不肯露面。但当他一接到顾维钧的电话,立刻从凉椅上一跃而起,说:“我很想见见他!”</P>
<P> 少帅府深夜长谈</P>
<P> 1933年7月27日夜,一辆黑色轿车载着旅行家来到一幢环境幽雅的住所。潘德明走进客厅,不一会儿,少帅即从楼上下来,后面跟着便衣侍从。在潘德明的眼里,张学良体貌丰满,精神焕发,与以前在报上见到的照片大不相同。</P>
<P> 张学良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两个人一见如故,一直聊到深夜。潘德明讲述了一路上的见闻,风土人情,而张学良则问潘德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P>
<P> 张学良听到这里,连声赞他有志气。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了“壮游”两字。题词之后,他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过夜餐,方步出客厅送他上车。回到使馆,潘德明辗转反侧,他始终想着少帅临别时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P>
<P> 七年壮举激励后人</P>
<P> 此后,潘德明在英国再次与张学良相遇,少帅赠给他一张去美国的船票。1934年1月,潘德明到达纽约,当地媒体发表了一张潘德明脚踏地球的照片,以报道中国青年的壮举。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枚金牌。</P>
<P> 1935年3月,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一个苦工出身的女华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他骑车穿行在大西洋的东南沿海丛林之间。在他的环球计划里本来有日本,当得知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的消息后,他义愤填膺,取消日本之行,以示抗议。后来,他又到新加坡、泰国、缅甸,而后入国境到云南。在桂林,潘德明受到李宗仁的接见,于1937年7月回到上海。至此,潘德明历时7载,经40个国家和地区,行程数万公里的环球旅行正式结束。</P>
<P> 潘德明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当推16世纪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但用双脚和自行车完成这一壮举的世界第一人,则是中国的潘德明。他在世界上开辟了徒步环球旅行、探险的先河。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近些年来,受潘德明精神感召,中国出现了许多徒步行走,挑战自我的勇敢者。</P>
中国人的骄傲!
页:
[1]